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親子教養】青春期教育:《混沌少年時》的啟示 跟子女做朋友 化解青春期風暴
GRWTH日報小編 2025-04-03

早前在Netflix上架的英國劇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熱爆全球,連英國首相也捧場,還說要正視劇中所帶出的社會問題。這齣劇雖然僅得4集,賣點除了難度甚高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更重要是它深刻探討了一個不單英國,而是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家長都難以招架的青少年子女問題,說出那種為人父母,跟子女似近還遠的無力感。究竟青春期是否一定會迎來暴風?家長又怎樣走進年輕人的內心世界呢?且聽精神科專科醫生及註冊社工深入剖析,並提供應對策略。

致力推廣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牀副教授陳國齡,也盛讚《混沌少年時》拍得出色兼寫實,「這套劇,很刻劃到時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跟父母、同儕、男男女女、網友之間的關係」。

 

陳國齡(受訪者提供)

青春期分3階段 至少橫跨8年
劇中13歲少年疑兇Jamie,在心理學家面前,多次提及自己醜樣、一無是處,但又渴望結交異性,這些都是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很常見的心理特徵。陳國齡指出,在醫學上,青春期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第二性徵的發育,一般始於高小,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很緊張自己的儀容;第二階段是叛逆期,女孩出現時間較早,大約10歲開始,男孩則在12歲左右,由於需要建立個人身分及自主能力,他們會抗拒父母的監管,亦想嘗試新鮮事,例如結交不同社交圈子,甚至嘗試濫藥或紋身等;第三個是成人階段,由高中至約19歲,年輕人會開始思考自己的將來、取態、性傾向等。

 

在《混沌少年時》中,疑兇Jamie(右)正處於青春期的叛逆期,他需要建立個人身分及自主能力,也渴望結交異性。(《混沌少年時》劇照)

「但有些人是比較早熟,有些人是遲熟,我遇過一個男仔,在中學時期,沒什麼,很乖的,反而去到20多歲,入了大學才常跟父母爭執,質疑為什麼要他讀大學,質疑為什麼要他去教堂等。因此,其實每個人的發展步伐都有些少不同,但總的來說,青春期這3個階段,至少也橫跨8至9年。」

生理因素影響 情緒不穩易衝動

當昔日黏人的乖寶寶,變成一言九「頂」、藐嘴藐舌的少年人,不少父母都無所適從,既怒且憂,但原來某程度上,他們都是「身不由己」。陳國齡解釋,在青春期,荷爾蒙及大腦負責掌控情緒的杏仁核都激活得較厲害,令青少年很易出現情緒化反應,而且需要透過高度刺激獲得愉悅感、滿足感,「舉例,平日我們踏單車,可能已經覺得很刺激、很滿足;但青春期的孩子,可能需要踏着單車飛越障礙,才有我們所感受到的興奮、開心感覺」。
 

在青春期,不論荷爾蒙和大腦負責掌控情緒的杏仁核,都比較活躍,令青少年很容易出現情緒波動。(設計圖片,RyanKing999@iStockphoto)

然而,由於大腦負責掌控理性分析、管理情緒的前額葉發展比較晚,要到20多歲至30歲才成熟,這就解釋到,為何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好像常常理智斷線,「這些生理因素,涵蓋了整個青春期,令青少年很多時都不知自己的情緒怎麼走,想理性也理性不到,只會衝動做事」。

有「高危傾向」 或較難過渡青春期

青春期又是否一定會掀起擎天風浪呢?陳國齡說,不一定,「有些人只是少許反叛,沒太大問題。所以要取決於環境,如果孩子適應到、自主到,父母願意聆聽他們說話,又懂得適時放手,而年輕人自身亦沒有什麼高危傾向的話,就較容易過渡」。

所謂高危傾向,她透露,主要是來自家庭、自身和環境。雖然在劇中,少年疑兇是生於一個完整及充滿愛的家庭,但一般來說,暴風少年都是出於比較複雜的家庭,「可能是父母離異,甚至有虐兒事件,導致青少年對家庭沒有歸屬感,也沒有成人監管他」。在自身方面,陳國齡稱,若年輕人社交能力較弱,缺乏朋輩支援,又或他本身是SEN(有特殊教育需要),例如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傾向,因不懂看「眉頭眼額」而出現的「奇怪」行為,在青春期會特別顯眼。此外,有過度活躍或情緒問題,都同樣是高危傾向。
 

年輕人悲劇縱然可發生在Jamie這樣圓滿的家庭,但較多出現在破碎之家。(《混沌少年時》劇照)

被欺凌或自覺無用 或激進報復

至於環境因素,尤其是青少年的學習環境,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學校是否關愛?有否提供支援?對欺凌零容忍嗎?這些都重要。學校是青少年第二個家,假如教師、社工能夠和他們建立關係,其實是可以彌補年輕人一些高危傾向。」
 

並非每個青少年都會在青春期失控,很多時都是取決於自身和環境因素,以及和父母關係。(設計圖片,x-reflexnaja@iStockphoto)

劇中主角的校園生活顯然不愉快,朋輩關係複雜,甚至遭到網絡欺凌。陳國齡慨嘆,在現實世界,情况都一樣,「年輕人的朋輩圈子,很多時真的很複雜,而社交媒體,也實在太多陷阱」。她處理過一個少女病人,遭遇與劇中被殺女生Katie有點相似,「女仔在16歲後,和男朋友發生性關係,但可能男仔太興奮,竟在社交媒體炫耀,結果一傳十、十傳百,男仔的朋友都譏笑女仔是蕩婦,更紛紛要求跟她性交,弄得女仔最終患上抑鬱症」。

陳國齡指出,當青少年承受巨大壓力,甚或被欺凌時,會投射出內顯性或外顯性的行為。「內顯性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無用,不開心,痛哭,產生抑鬱情緒等;外顯性的,往往會變得激進,例如反過來欺凌對方、報復等,正如Jamie一樣。」
 

少年人的朋輩圈子可以很複雜,亦容易跌入社交媒體的陷阱。(設計圖片,imtmphoto@iStockphoto)

保持良好關係≠放縱

那育有青春期子女的家長,又如何招架?她不諱言是困難的,唯有跟他們做朋友,「既要和他們保持適當的距離,但當他們經常關上房門時,又要扮和他們關係好,久不久逗他們傾談一下,這個都幾考父母的功力」。她又提醒,與年輕人說話,切忌讓他們覺得被審問、被批判,「例如爸爸媽媽想知道子女有否拍拖,可嘗試拉扯到這些話題,但不能夠問得太白,當然,更加不應管束他們拍拖,只能輕鬆告知︰若有對象,可以告訴爸爸媽媽,我們也想認識對方」。
 

父母如想和年輕子女保持較佳關係,唯一方法是以朋友方式相處。(設計圖片,kokouu@iStockphoto)

不過,陳國齡強調,與青春期子女保持良好關係,不代表放縱,不責罵亦不等於不告之後果,「尤其是『踩界』的事,都要告訴他們,『這件事你最好不要這樣做』,因為會有後果的」。

即或未能跟青少年子女建立「友誼」,她亦寄語各位父母,別跟他們的關係弄得太僵,也要讓子女知道,父母是他們的安全網,發生任何事都要回家從長計議,「我常跟家長說,就算子女平日不肯跟你傾,也不打緊,只要你跟他關係不是太差,萬一他真的出事,都會回來找你的,這時你就可以提供意見,給予幫忙,這個才是最重要」。

尊重、溝通、界線、彈性 拆解青春期子女「難搞」行為

當孩子年幼時,很多父母都會認真學習育兒方法,但當子女漸長,反而停下腳步。註冊社工文正康(Chris)也看到一個現象:「我常到校做家長工作坊,小學生家長一般都很踴躍支持,但到中學呢,人數卻少得很。」他指孩子在小學階段,父母多用指令方式,或直接教他們怎樣做,但當孩子到了高小或初中,他們尋求的不是方法,而是方向。「這階段孩子會渴望自主,相信自己能力及尋找自我認同,很多事情他們都清楚和了解,需要家長給他們一個方向,再讓他們自己完成。」
 

文正康(受訪者提供)

提供框架引導 讓子女自行完成

Chris贈予家長8字心法,就是「尊重、溝通、界線、彈性」。尊重孩子想法,大家以開放式對話溝通,談好合情合理的底線之後給他們空間。同時,要因應子女性格而微調。像他育有兩個分別15和11歲的兒子,長子有點完美主義,Chris指在引導他時,會提供一些框架,讓他照着步驟去做,這樣他便有安全感;小兒子則喜歡自創方法,給他框架的話反而招致反抗,所以要給他足夠自由空間。以下本刊設定了育有青春期子女家長很常面對的3個處境,看看Chris有什麼建議。

(1):孩子過分沉迷網絡,父母想知道他們瀏覽什麼內容。
答:第一,不批判,用好奇心去了解。如小兒子曾有一道數學題不懂,問我後,我也不懂,最後他用一個內置AI的流動應用程式得到答案。於是我請他多講這程式,他輕輕取笑我,但又願意跟我分享。

第二,連結,而非控制。讓子女明白父母底線,例如想知道他們的手機密碼,但說明只作緊急時用,建立信任。此外,毋須把網絡妖魔化,盡量爭取機會學習,可從子女興趣入手,了解他們身邊發生的事情。

第三,以身作則。嘗試放下手機,製造互動空間,如乘車的10多分鐘,與子女談天。

第四,若子女已上網成癮,影響社交或學業,應找專業人士幫助。
 

Chris認為孩子接觸網絡是大勢所趨,家長毋須把網絡妖魔化,可嘗試以好奇心認識。(設計圖片,Edwin Tan@iStockphoto)

(2):喜歡駁嘴,包拗頸。
答:用三部曲:聽、等、問去應對。

「聽」是不要妄下判斷,讓他們先多講一點;「等」是給予他們空間處理情緒,學習表達;「問」是引導其思考。舉例,有次我半夜不舒服,凌晨2時到廚房喝水,卻看見大仔在煮消夜。我問他做什麼,翌日還要上學的。他說:「年輕人就係咁,你無眼睇嗎?」我說這對身體不好,他回應一句:「關你咩事啫?」做父母的聽到後當然很嬲,但我明白那時間和場合不適合繼續談,便叫他早點去睡,他就說:「得啦,知啦,好煩!」我明白年輕人情緒起伏很大,就只有等。到第二天他慰問我:「點呀你?」我就知道是合適時間,便告訴他我擔心他身體,希望他早點睡,他再沒反駁,而往後情况亦有改善。所以年輕人是會聽大人說話的,但要選擇在適合環境下溝通。

(3):常常關上房門不知在做什麼。
答:他們想找一個獨立私人空間,而房門就是邊界象徵,恍如在門的另一邊,有一個他可以自主、自己控制的地方。家長應尊重其私人空間,但這也不代表完全不理他,要保持觀察,並建立「叩門文化」,找他時先敲門,也可有空時敲門問他正在做什麼、吃不吃東西等。
 

青春期孩子想擁有私人空間,當他們躲在房間時,父母可適時關心,不要過於打擾。(設計圖片,recep-bg@iStockphoto)

與時並進:理解潮語 助走入年輕人內心

在電視劇《混沌少年時》中的青少年,說了不少網絡用語,包括不同顏色的愛心代表不同意思,用alpha、beta和sigma描述不同類型男性等,或許對不少父母輩觀眾來說,完全一頭霧水。Chris經常收到兒子的「潮語」,「我大仔有次send了個K字給我,我不明白,後來問他,原來是指OK。他又常說TTYL(talk to you later的縮寫),我問AI才知道意思。他們喜歡用短語,是因為在網絡和流行文化影響下,他們的思維模式是碎片化的,即思想層面較淺、零碎而跳脫」。

Chris指孩子們的潮語轉換得很快,父母若硬要用這些潮語來跟子女溝通,有時他們反而會覺得你out,「父母不一定要扮潮,但可上網或直接問年輕人相關潮語是什麼意思,他們知道你明白的話,也會覺得『你都識啲嘢喎』」。他又指,就是因為青少年心理轉變太快,若我們常常長篇大論跟他們說理,他們會覺得「唔啱嘴形」,所以父母也應與時並進,「就等於你冬天去日本,不明白為何餐廳仍會給你遞上一杯冰水,甚至會覺得不夠體貼;若你知道日本人以冰水待客代表重視和禮貌,你也會多一份理解。父母不一定要喜歡或認同年輕人的行為用語,但若你肯進入他們的世界,去了解其想法、用語意思,你便更能理解他們了」。

網絡潮語解碼
望周知=希望大家都知道

哥布林=不受歡迎、相貌欠佳,多形容男生

讓他煮=字面上是「讓他下廚」,實際是指「讓他處理、讓他自由發揮」

0尊、0明、0買等=0是「零」的意思,即「沒有」。

0尊、0明、0買,即不尊重、不明白、沒有買

emo=emotional縮寫,但常指不開心、心情低落等負面感受

OJ=OK,因為鍵盤K字在J字旁,常有人按錯而成

感建分=關於感情所有問題,一律建議分手

好99=好QQ,即「好可愛」
MNYY=Must Need要有,即「一定要有」
====
原文轉載:明報HappyPaMa教得樂《青春期教育:《混沌少年時》的啟示 跟子女做朋友 化解青春期風暴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