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親子教養】基金會架橋樑 推正向家庭教育 觀影反思教養 走進孩子心
GRWTH日報小編 2025-07-29

生活壓力不止出現在成年人身上,其實小朋友面對學業、家庭、社交等問題,同樣有可能出現焦慮與不安。我們常說要小朋友有抗逆能力,但應從何做起?培育兒童精神健康,父母和學校從來都擔當重要角色,全方位協作平台愛望基金願意作為彼此的橋樑,把兒童、家長和學校連結,透過不同層面的活動,讓下一代愉快成長,擁有健康身心。

活動結合專家分享、藝術工作坊
周六早上,一班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下稱全完第二小學)的家長和學生齊集學校禮堂,欣賞微電影《留聲》。這齣曾在第六屆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上映的香港電影,講述10歲的光仔面對讀書壓力、嫲嫲離世及經常吵架的爸媽,感到人生不快樂,他往往在晚上無法入睡,最後更離家出走。可幸最後故事有個感人的結局,也戳中不少父母的淚點。影片播放完畢,家長參加者在反思與孩子相處點滴和親子關係的同時,活動主辦機構愛望基金(The WEMP Foundation,下稱WEMP)更請來資深兒童及家庭教育專家、港大社會科學碩士余德淳前來分享教養心得;而另一邊廂,孩子看完電影後走進課室,在專業導師包括註冊音樂、藝術治療師帶領下透過藝術創作去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WEMP愛望基金與多間非牟利機構合作,在全港不同學校舉辦電影欣賞和家長教育研討會,希望藉着微電影《留聲》,教導父母正向育兒技巧。
 

不少家長欣賞講述孩子心聲的《留聲》時都感動流淚,其中念小二的女兒靖渝(中) 也笑媽媽:「我見到媽媽平時唔會喊,但今日佢似個喊豬豬咁!」
 

資深兒童及家庭教育專家、港大社會科學碩士余德淳分享教養心得。
 

導師請同學談談自己最有感受的一幅圖片,藉以打開他們內心世界。

近年教育局積極推行正向教育及4Rs(休息、放鬆、人際關係及抗逆力)精神健康,不少學校亦大力支持。像全完第二小學於周六安排WEMP舉辦的活動給全校家長和學生參與,平日亦定期開展家校茶敘及親子活動,舉辦教養、情緒支援等不同主題工作坊、講座,還有家訪等。對於今次活動,校長謝家盈認為即使周六是家長的「黃金時間」,仍然有不少家長積極參與,特別在放映會後的互動教養分享中,不少家長表現主動,表示有很大反思,她感到十分難得。「我自己也是媽媽,這齣電影對我的衝擊也很大,因為父母總希望小朋友在不同階段能達至某些水平,所以每次測驗考試後總會問『你考成點?』,但其實學業以外,孩子可能正面對不同困難,而我們又很少跟他們就那方面去溝通。小朋友上學,跟我們大人上班一樣會累,家長何不抱一抱他、問一問他是否累了,理解多一點他們內心需要?」
 

謝家盈

家校同行 理解孩子內心需要
謝家盈十分重視家長教育和家校合作,她指疫情後世界變得太快,對於如何跟孩子「well conncet」,家長有時也不知從何入手,「其實很多家長很愛惜小朋友,又肯去學,所以我更想推行家長教育,特別是正向教育,如我們有定期的家校茶敘,我會親自去跟家長分享,有時是親子閱讀心得,有時單純聊天,通常都是媽媽們參與。其實媽媽最需要什麼,就是有共鳴,因我也有女兒,是過來人,可與她們分享。我覺得有時家長也只是需要一個同行者,有人可以拍拍你膊頭鼓勵你,這個角色希望學校可以做到,因為教養若能家長學校同步配合,相信小朋友無論在學習或品格成長都更好」。

愛望基金:策劃音樂劇中學巡迴 鼓勵學生表達
愛望基金(WEMP)創始人鄭志剛以私人名義成立的基金會,今個學年已經到訪逾200間中、小學及幼稚園舉辦不同類形的家長與學生教育活動,包括講座、工作坊、藝術活動等,目的是提升基層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幫助家長(特別是新手家長)了解孩子的成長特徵,並作出合理期望,避免使用錯誤教養方式。活動背後有一班專業心理學家、教育專家等支持,包括設計活動內容、親身加入參與等。基金首席執行官毛迪生(Alex)說,WEMP一方面以學校為基礎,針對不同年齡學生需要,透過情緒卡、藝術及音樂等活動,協助學生認識和管理情緒,同時鼓勵他們表達情緒。好像電影《留聲》的播放分享會於小學舉行,鼓勵家長、學生一同參與;當小學生升中後,傳統說教方式就未必管用,於是他們巡迴不同中學,讓中學生觀賞他們策劃的「追夢創你程 正向思維系列:擁抱青春音樂劇」,年輕演員演出完畢,還會跟在場同學分享自身成長經歷,引發學生思考。
 

毛迪生(受訪者提供)

家長教育趁早做 減少孩子「出事可能」
另一方面,WEMP亦十分重視家長教育,Alex認為小朋友在幼兒階段,家長和家庭是他們的「全世界」,若在此時,家庭出現問題,會令孩子感到不開心或不知如何是好,又有部分孩子選擇把心事藏於心底,甚至會出現失眠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腦部發展,甚至影響其將來的抗逆能力。「所以家長教育愈早做愈好,最好由幼稚園開始,讓家長有時間一步一步去做,要明白不打罵、不批評的重要,明白什麼是合理期望,不要着眼於升學等無形壓力而忽略了給孩子基本的家庭的愛。只要家長不偏離,便能減少孩子到中學時『出事』的可能。」

除了為基層中小學舉辦不同活動,他們亦設有「追夢基金」,鼓勵中學生撰寫計劃書、展示自己如何追尋夢想等;他們也為育有0至6歲兒童的高危家庭,提供綜合心理健康支援計劃等多項服務,全面推廣正向教育理念及促進兒童精神健康。
 

為中學生而設的「追夢創你程 正向思維系列:擁抱青春音樂劇」,以本地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為引子,讓學生觀賞後與劇中年輕演員互動討論,鼓勵他們分享克服挫折和培養新興趣的經驗。(機構提供)

家長心聲:重視家校活動 專家分享被點醒
有份參與《留聲》電影分享會的家長梁太表示,去年11月參加過學校舉辦的余德淳教養分享會,她笑言活動對自己十分有幫助,因此今次她亦繼續參與,看戲後,更非常感動,就連念小二的女兒靖渝也笑媽媽:「我見到媽媽平時唔會喊,但今日佢似個喊豬豬咁!」
 

家長梁太(圖右)

珍惜陪伴時間 良好親子關係比成績重要
梁太說跟女兒的溝通就像朋友一樣,不過這個朋友是一個「被動的朋友」,「我要主動像挖泥機那樣挖佢講嘢,有時她講少許,只有4至5句,但有時又會很主動地跟我們講」。不過慶幸女兒跟她和丈夫關係親近,尤其喜歡跟爸爸玩樂。靖渝說:「我喜歡和爸爸打他鍾意的遊戲機。」梁太指她和丈夫均有工作,平日照顧孩子的工作要由外婆代勞,放工後就由他們接手處理,「丈夫好畀心機教她做功課,甚至比我更有心機,但可能有時返工時間長,放假時,總想有些休息時間,因此女兒要求他去玩,可能問他10次,他只有一兩次答應。我會經常提醒他,可以陪女兒的時間不多,要好好珍惜」。

不給孩子壓力 互相擁抱傳遞安全感
念小六及小四的語翹和語菁,跟父母一同出席電影分享會,劉太表示夫婦二人周末毋須上班,若時間許可,每次學校舉辦的家長活動都必會出席,「我覺得只有家校合作才能令小朋友健康成長和愉快學習,近年學校舉辦不少家長活動,即使安排在平日,我也盡量抽空參與,有時透過嘉賓分享,自己也會『叮』一聲被點醒,因為做父母也需要不斷聆聽,不斷學習」。她慶幸兩個女兒是樂觀的小朋友,而且跟父母無所不談,「在我和丈夫心目中,最值錢的不是孩子有幾好成績,而是良好的親子關係」。
 

劉太一家四口。

劉先生說,看完電影《留聲》,覺得戲中道出了小朋友的壓力,以及他們無從宣泄的苦况。「小朋友不知向誰表達情緒,想講又講不到,這就好像變了一種都市病,如長期積壓下去,會出現很多問題。」他指自己十分重視與孩子溝通和遊戲,因為這樣才能讓她們打開心扉,「從小到大我們都會擁抱,如上班前我都會給她們和太太親親額頭,下班回來打開雙手,互相來個擁抱,這樣大家都很有安全感」。他從不給予孩子壓力,因壓力會影響孩子成長,如早前姊姊要選校升中,他和太太都只是給予建議和分析,「我們不會『叫』她選哪間哪間學校,因為她想做運動員,我們就找這一類的學校的資料,給她去考慮,再問老師意思,最後也成功入了她想讀的學校」。
====
原文轉載:《明報》香港學校網《精神健康:
基金會架橋樑 推正向家庭教育 觀影反思教養 走進孩子心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