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親子教養】PACT訓練課 錄影分析相處模式 玩遊戲學溝通 打開孩子心門
GRWTH日報小編 2025-07-13

父母想跟小孩有正面的雙向溝通,有時都不容易,若小朋友患有社交溝通困難或自閉症譜系障礙,情况就更加困難。有社福機構近年便從英國引入實證為本的親子訓練課程,讓家長以遊戲作媒介,學習親子互動的竅門。研究發現,完成最少9節課後,兒童的溝通意願及社交溝通能力皆有顯著提升,爸媽亦能更了解子女的需要,大大改善親子關係。

周六早上,黎先生和7歲、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子亨亨,又展開一段親子遊戲時間,兩父子先盤膝對坐,爸爸把玩具置於他們的中間。在眾多玩具之中,亨亨選擇了「汽水機」,他把玩着時,黎先生從旁描述,「亨亨入錢錢,然後撳掣噃」。亨亨默默重複多次投幣及按掣的玩法後,突然吐出「橙汁」二字,黎先生馬上回應︰「我聽到你講橙汁啊!」當亨亨拿起「橙汁」時,他便提議兒子「你飲吖」!亨亨聽罷亦乖乖配合扮飲汽水,而爸爸則輔以「咕嘟咕嘟」的暢飲聲效,增添觀樂氣氛。

雖然在遊戲的過程中,看不見言談甚歡的場面,但對比起昔日那個完全自我封閉的亨亨、那個束手無策的爸爸,今天小男孩竟然願意接納爸爸成為他的玩伴,而黎先生也能駕輕就熟地令兒子跟自己有眼神接觸,並作簡單的語言和肢體溝通,其實兩父子都已經是幾何級的進步了!
 

其樂融融:7歲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亨亨(左),從前抗拒與爸爸(右)溝通,參與課程後,他變得願意跟爸爸一起玩,更不時流露笑容。

第一節課零交流 兒子不理 爸爸不解
這個奇妙的轉變,始於兩年多前,當時亨亨在協康會轄下的特殊幼兒中心讀K2,黎先生經學校參加了該會舉辦的「『親.子.遊』PACT社交溝通親子訓練課程」(下稱PACT),「那時我仍是新手照顧者,剛剛接手主力去湊亨亨,因為囝囝的語言發展比較慢,他很少言語上的表達,其實當時我們是不太溝通得到的,所以我想學習怎樣去教他、怎樣和他相處」。

 

黎先生

PACT(Paediatric Autism Communication Therapy)是一個一對一的親子訓練課程,專門協助2至10歲有社交溝通困難或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及其家長,讓他們在遊戲中學習如何互動及溝通。每次導師都會請家長與孩子在課堂上自由玩10至20分鐘,並即時錄影。黎先生猶記得上第一節課時,亨亨全程請他「食檸檬」,二人非但零溝通,兒子甚至刻意背向他,場面尷尬。「當時我都有問導師,為什麼兒子常用背脊對着我,不願意跟我玩呢?」

協康會特殊幼兒教師暨 PACT認可導師蘇鎧盈表示,這正正是課堂需要錄影遊戲環節的原因,「我相信,平日家長很少會留意自己的口頭禪,但透過回顧影片,他們就可以從一個第三者的角度聽到自己的說話,並觀察到自己的態度、微表情,是怎樣跟小朋友溝通的」。
 

蘇鎧盈

不再「治療師上身」 代入孩子思維

於是,在第一節課上,蘇鎧盈便引導黎先生從錄影片段中找尋線索,「當我和黎先生細心回看每一個鏡頭時,他留意到,或許是因為自己經常向亨亨提問,所以囝囝不想理睬他,更用背脊向着他,爸爸認為,囝囝是在發出『你很煩』的信息」。
 

家長平日與孩子溝通時,未必會留意到自己的口頭禪和態度,但透過回顧影片,就一目了然,知所改進。

黎先生承認,以前自己是經常「治療師上身」般,因為很想兒子多說話,所以跟他一起玩耍的時候,亦會有很多提問、很多教導,「但原來這樣會令孩子感到很大壓力,囝囝可能會覺得︰『爸爸,我跟你玩啫,點解你要考我顏色、考我數字,又要我講出來。』於是他選擇躲開我,不跟我有眼神接觸」。

看到自身盲點後,他嘗試卸下「治療師」身分,更學習從兒子的角度出發,投入他的遊戲世界,反而出奇地擦出火花!「導師提醒我,在遊戲中,不要用大人的思維,而是要把自己當成小孩子一樣,去融入小朋友的玩法。誰說車仔一定要從滑梯上面滑下去,不能從滑梯下面爬上去呢?牛也不一定是在農場裏出現,牛可以飛到天上!當我不斷去實踐時,我注意到亨亨眼神的改變,『咦,呢個人好似明白我做緊乜喎』。自從他對我的信任度提高後,大家的關係就完全不同了。」

描述互動、適時讚賞 增强溝通信心

蘇鎧盈補充,「進入孩子的世界」是親子溝通的不二法門,「當黎先生很努力進入亨亨的世界,很多從前想不通的問題,例如兒子為什麼很難忍受分離,為什麼會出現固執行為等,他便有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當家長明白孩子更多,而小朋友亦知道,自己是被明白、被理解、被尊重時,他跟父母的合作,包括在學習、做功課、溫習方面,都會表現得更好」。


不過,雖說遊戲的內容和形式應由兒童主導,但父母參與其中,也並非袖手旁觀、無所作為,相反很需要高度集中。蘇鎧盈說︰「PACT鼓勵家長在遊戲過程中,一邊玩,一邊描述大家的一舉一動,這樣既可自然地輸入一些詞彙、短句給小朋友,也可以讓孩子知道,原來我不懂得表達自己在做的事情,家長是可以幫我表達出來的。」另外,適時讚賞也十分重要,她續稱︰「只要小朋友發出溝通的信息,無論是語言上或眼神上,甚至乎只是一些聲音,家長都應該表達欣賞,『我聽到你嘅聲音呀』、『嘩,你有望我嘅眼睛』。這少少的一句話,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很大的鼓勵,可以增強他們跟別人溝通的信心。」
 

導師在各個評估範疇,都會具體指出親子雙方的強弱項,讓家長有清晰參考。

不肯與熟悉親友互動 或有「社交溝通困難」

不少孩子都比較內向、怕生,也不善社交,但如何分辨他們是否有「社交溝通困難」呢?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顏瑋林指出,假如小朋友只是在特定的環境,才有害羞、不願意跟別人互動的情况,但跟父母或常見面的親友,是可以溝通到、玩到的話,這個其實問題不大,「又或者一般小朋友,當他們的語言能力未發展得很好,但如果他們仍然會落力用身體語言、用『外星話』及用不同的聲音,去跟別人互動,家長都毋須太擔心」。
 

顏瑋林(受訪者提供)

但若說有「社交溝通困難」的孩子,則往往是連家長、熟悉的親友,都未必可以執行到溝通及社交功能,他說︰「這類小朋友,不管是否有語言能力,他們不論在任何環境,即使跟父母或很熟悉的人在一起,就算多落力去逗他們玩,都會表現得不願意或不感興趣,沒什麼反應,他們寧願獨個兒自顧自地玩。」

自閉症者有重複行為 情緒波動大

那「社交溝通困難」又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有什麼不同呢?顏瑋林解釋,兩者最重要的分別,在於是否有重複行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其中一個確診條件,是要有重複行為。以遊戲為例,這類小朋友只喜歡玩自己的東西,而玩的方式,亦很特定,可能只是玩玩具的某一部分,最常見的,是只玩車仔的車轆、只玩巴士的門等。」
 

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對於玩具往往有偏執的玩法。(Jatuporn Tansirimas@iStockphoto)

在語言運用上,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就算已經有語言能力,都不能夠正常運用,他舉例︰「比較活躍的自閉症譜系障礙小朋友,或許經常聽到家長提醒他們『安靜啲』、『唔好郁來郁去』,孩子接收了,卻會在不適當的時候和場合,無端端自己不斷重複說出來。」

此外,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情緒波動也特別大,顏瑋林稱,一般小朋友發脾氣,基本上,5至10分鐘是可以慢慢調節到的,但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則不同,他們的脾氣很難控制,隨時可僵持30分鐘,甚至1小時。

知多些.理大研究:完成至少9堂 孩子溝通更主動

協康會在2017年從英國引入PACT,是目前本港首個及唯一一個獲英國授權培訓課程導師的機構,至今培訓超過200名認可導師,服務逾350個家庭。
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發現,在完成至少9節PACT的家庭中,親子雙方都有明顯改變,包括兒童主動溝通的次數有顯著進步,亦有機會減少重複行為;家長則更能與兒童同步溝通及互動,而在照顧兒童的主觀感覺上,亦變得更正面。課程全年招生,詳情可瀏覽協康會網頁︰
shorturl.at/fsgJV

====
原文轉載:《明報》香港學校網《溝通有法:PACT訓練課 錄影分析相處模式 玩遊戲學溝通 打開孩子心門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