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日下午,電台DJ朱薰都會在商台節目《兒童適宜》內,與不同年齡的小朋友大談兒童話題。加入電台多年的她,一頭紅髮加個性穿搭是獨特標誌,不告訴你的話,你未必知道她和丈夫育有一對子女。
12年前,朱薰由潮人變潮媽,她一直拒絕以傳統威權教養方法育兒,選擇以朋友方式與子女相處,與孩子並肩探索世界。「由小到大我把他們當作朋友,就是不想他們有一天像Adolescence(《混沌少年時》)的少年一樣回家躲在房間關上門,或有『我不想同老餅傾偈』的想法。」母親節前夕,朱薰一家來到《明報》,記者眼見兩個孩子與父母依然「雞啄唔斷」,足見她的努力沒白費。
朱薰與音樂製作人譚健榮(Kean)育有一對分別12及8歲的子女譚永之(之仔)和譚在之(妹之),自從當了媽媽後,她一直活躍於城中大小親子活動,又常在社交媒體分享家庭生活點滴,加上她主持的電台節目《兒童適宜》,內容均主要圍繞與小朋友有關的話題,自然成為了親子界的KOL。朱薰「百足咁多爪」,要跟她度期訪問並不容易,夾好日子,又發現原來當天兩兄妹早上要回校參與學習成果展覽,之後又要到尖沙嘴參加「香港流行文化節2025」,來到明報受訪已是當天的第三個行程,難得兩兄妹依然精神抖擻,拍照時更興奮地自創「甫士」。看着一對寶貝如此快樂,身為父母即使多忙多倦也撐得下去,朱薰坦言做媽媽最疲累最辛苦,「不過我覺得這個年代的媽媽就是這樣,要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絕對是『耐力戰』」。
母親節禮物:在母親節前夕,譚永之(之仔)和譚在之(妹之)分別以文字及繪畫表達了對媽媽的愛意。哥哥感謝媽媽的付出和愛,妹妹則畫上一家四口畫像,向媽媽說聲母親節快樂。
習慣向子女解說 訓練邏輯思考
之仔和妹之就讀救恩學校(小學部),學校早前舉辦「增潤學習周成果展」,每年級的學生均會負責一個題目,大家分組蒐集資料、製作展示壁報,最後在成果展中向家長和來賓介紹和分享。念六年級的之仔負責的題目為世界公民,他與組員負責「經濟與金融」,主題包括近期最熱門的關稅戰和地緣政治等,之仔表示與同學準備了3個月,當中過程既開心也辛苦。對小學生來說這些題目或許有點深奧,連媽媽朱薰聽到時都說:「我唔識㗎!我聽他說罷也不太明,但又從他口中了解多一點點。」雖然未必全然明白兒子負責的主題,但她依然十分欣賞學校這個每年一度的活動,因為學生由小組討論製作方向到怎樣向嘉賓匯報等,都是他們一手一腳完成,是個很難得的體驗。
學校的「增潤學習周成果展」,三年級學生負責主題是「回看小城足迹」,所以妹之要製作一張個人黑膠唱片封套,當音樂人和DJ的爸媽當然為她提供了不少意見,教她如何創作出1990年代風格的黑膠作品!(受訪者提供)
朱薰回想當年為兩兄妹選校時,國際學校是她的初心之選,「我選校目標是開心、不催谷,不想將來因功課問題而影響親子關係,因為那是我一直努力建立的。後來參加了學校(救恩)開放日,感到那裏很有愛,很希望仔女能在這氛圍中成長,而非只着重學術成績」。她指當時之仔大部分要好的幼稚園同學都升上國際學校,要孩子了解媽媽的選擇,並不容易,「或許是職業病(愛說話),我喜歡向他解釋為何我有這樣的想法,因為若他們不了解背後原因,他們是不會容易被說服的」。除了選校,平日朱薰習慣凡事都會與兄妹倆商討,「任何事我都會跟他們解說,即使小時候帶他們到超市看到蘋果,我也會告訴他們那是由農夫種出來,要經過怎樣的程序才來到超巿。或者有人說他們這麼小不明白,我只是在嘥口水,但這其實是一種習慣,也可訓練他們的邏輯思考」。她亦從不跟子女說「唔得」、「你要咁樣咁樣」,而是改為解釋:「為何我不想你這樣做」,「我要他們明白每個選擇最終的後果,他們選擇後便要自己承擔」。
樂於分享 兄妹相親相愛
都說關係是雙向的。也許因為朱薰什麼事都樂意跟子女分享,孩子亦非常願意把日常瑣事告訴媽媽,「哥哥現在已是少年,我也想過他會否不再願意跟我分享那麼多,但原來是不會的。由小到大,我把他們當作朋友,就是不想他們有一天像Adolescence的少年一樣回家躲在房間關上門,或有『我不想同老餅傾偈』的想法」。朱薰承認隨着孩子們成長,教養方式也需要調整,「我發現由五年級開始,跟哥哥的溝通方式要有不同,他們未必想聽你長篇大論,所以說話需要更精簡和直接。當然我也是在不斷揣摩之中,畢竟做家長就是要不斷學習,也沒有學滿師的一天」。
2013年,初為人母的朱薰曾接受我們專訪,表示不做怪獸家長,要兒子開心成長;10多年過去,她的初心不變。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朱薰深明這個道理,她雖然感激子女愛惜媽媽,但更希望看到兩兄妹能夠相親相愛。「我常告訴他們,終有一天我和爸爸會不在,因此你們兄妹之間的聯繫尤為重要。」她分享了一個溫馨的故事,「妹妹在學校儲夠了獎勵分數後,本來選了一個自己喜歡的禮物,但最後還是選擇另一個哥哥喜歡的漫畫角色,慶祝哥哥考完呈分試,之後還很着急地不斷查問禮物換到了沒有」。媽媽說時臉上甜絲絲,因為她看到孩子們已慢慢學會關心和支持彼此,對朱薰來說,手足之間的情誼,應該比一份貴重的母親節禮物來得更有意義。
朱薰十分重視子女之間的兄妹情,她認為那是他們未來生活中互相扶持的重要基礎。(朱薰facebook圖片)
妹之在5月份生日,每年都跟母親節非常接近,所以朱薰每年這時候大多要忙着為女兒籌備生日會,「基本上都沒時間理會母親節」。(朱薰facebook圖片)
夫妻同心:親子關係需持續、用心經營
朱薰與丈夫Kean有着相同育兒理念,不過Kean指自己是個較多「甩漏」的爸爸,所以主要負責接送工作,其他事情均由太太安排。Kean很支持太太的育兒理念,他說:「做父母是畢生的事業,不會因為孩子到了18歲或20歲,我們便不需要擔心和關心。12年前由囝囝出生開始,她便很用心去經營,因為絕不能一下子就可以跟孩子做朋友,除了要從小開始,也要持續不斷去做,這全是她12年來的工夫。相信到我們最後一口氣,都會繼續堅持。」
合拍夫婦:Kean和朱薰願意一生作為子女的後盾。
====
原文轉載:《明報》香港學校網《母親節快樂.朱薰:溝通代替命令 拒孩子變「混沌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