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表達藝術治療的迷思(二)
樸思藝術成長中心 Imbrace Artraining Center 2020-01-14 14:33:37

上回講解了一些對於表達藝術治療的常見問題,今回再延續分享究竟表達藝術治療是做甚麽的,也會分享一下表達藝術治療與其他介入手法的異同。


表達藝術治療可有甚麽形式?

一般都可以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進行,視乎對象的需要和主題而定,務求給予對象最合宜的介入。有時我們也會以工作坊、甚至以社群藝術(Community art)形式來推行表達藝術,一來涉獵人數可以較多,二來也可以作一些訊息的推擴,如「親子溝通」、「節日活動」、「抗壓舒壓」等。


表達藝術適合我嗎?

表達藝術治療的其中一位始創人Dr Paolo J Knill告訴我們,藝術最常感動我們的在於表達能力和內容,並不在於其技藝精湛。例如拼貼(Collage)引發的強烈反應,有時可與需要高超技藝的照相寫實繪畫傑作相比。因此,「先敏感度 – 後藝術技巧」(Low skills-high sensitivity)的表達藝術能廣泛地讓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對象輕鬆地投入及從自己或他人的作品中被觸動被感動。


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治療師會以不同的物料作藝術媒介,但都只會運用素材的基本性質及維持在同一等級,例如素材的色彩與形狀、單一字眼或短句、簡單的動作、姿勢或聲音。這說明了「先敏感度 – 後藝術技巧」的原則。因為這可以讓任何人都可以接觸藝術,不管有沒有藝術經驗或訓練。


我沒有心理疾病,那我需要表達藝術嗎?

表達藝術除了應用在治療(Remedy)層面,也會應用在發展性(Developmental)及預防性(Preventive)層面,提升大眾的抗逆力(Resilience),讓人更有能力去面對自己的挑戰,所以表達藝術的主題可以包含很大闊度,包括:提升社交能力、表達能力與觀察能力、發展想像力(Imagination)、專注力(Attention)及創意(Creativity)等。


表達藝術會繪畫也會做手作,那與手工課堂有甚麽分別?

表達藝術強調五感(Senses)和想像力(Imagination)的運用,透過帶領者以物料作引導,提升參加者對感官的敏感度,繼而進行創作,正正因為創作源自作者由感官出發,因此每個作品亦都會是獨一無二(Uniqueness)!亦因為多感官刺激(Multi-sensory stimulation),表達藝術能提升對象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從而建立關愛互助和正向文化。


表達藝術治療會用上戲劇、音樂等,那與戲劇治療、音樂治療等手法有什麼不同?

表達藝術並非以藝術形式作主導,治療師會先喚醒對象的五感(Senses),啟發其想像力和創造力,再根據對象的回應而決定藝術形式,從中進行探索和療癒。過程中,治療師亦會因應對象的需要和進程而進行感知互換(Intermodal),即由一種藝術模式轉換到另一種,從而讓對象有更深入及更豐富的發現和果效。

 

表達藝術治療是否「最好」的治療?

每種治療介入手法都有各自的優點和限制,無論是表達藝術治療還是其他傳統的心理治療,其實沒有一種治療方法或學派是「最好」或比較優勝,各個專業都值得尊重和認識更多。大家可向不同的治療師了解和商討,選取最適合自己的服務。

=========================

筆者:王域治先生 Nic Wong(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 / 註冊社工 / Imbrace創辦人)

愛自然愛動愛挑戰愛天馬行空,不甘現狀,常常思考怎樣衝出框框創造新玩兒。

瑞士歐洲研究院(EGS)表達藝術治療副修心理學碩士畢業,熱愛瑞士的青草藍天,更愛香港的人情味和廣東話的鏗鏘味。Nic熱愛兒童及青少年工作,在不同機構及學校服務超過10年後,希望突破現今社福制度框架,與友人創立Imbrace。「Imbrace」取自Embrace(擁抱)一詞,即在藝術中讓人擁抱自己;Imbrace的理念是I'm brace,即在治療室內,我們會是你的支撐,讓你在生活中成為自己的支撐(In Art, I am your brace. In Life, you are your brace)。我們期望在藝術中,與孩子及家長一同學習,一同成長。

歡迎與我們聯絡作免費服務評估(6101 6696)。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