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閱讀
[五月。寵愛媽媽] 試讀《再痛,媽媽也捱得過》 高跟鞋媽媽:「唔會死的,慢慢來,總之有咩事都可解決。」
突破機構 Breakthrough 2020-05-06 15:49:05



 

=====

稱呼:雅

年齡:三十至四十歲,育有一子一女

職業:全職媽媽

突破點:遭遇家暴,帶子女出走

夢想 / 特長:克己、盡力、肯學、願捱

生命特質:少說話、多做事、節儉

=====


眼前這位媽媽不易開聲說話。

 

雅瑛給我一種安靜的感覺,她不會搶著說話、不會爭取成為焦點。她很平靜,相處時同在感很強,願意聆聽別人的聲音,時而報以抿嘴一笑。

 

我準備前往她的家進行訪問,地點是宏孝樓,請她分享自己的故事。在電話中我問她是那一個「宏」及那一個「孝」,她卻不知道如何形容。嗯,當時我估計這位受訪者的知識水平應該不太高,但我直覺認為聽君一席話定必有所收穫。子曰「學而時習之」,學問不只在四書五經之中,萬世師表都強調一個「習」字,即是生活實踐。

 

灰姑娘緊絀的家

——叮噹——我入屋不久,看見一位五歲大的男孩剛睡醒,往後兩句鐘他幾乎全程貼緊著媽媽,邊扭抱邊吃雪條。他未必聽得懂所有大人所說的話,但我知道一字一句他都聽了入耳,偶爾還插嘴補充。在訪問期間,這位小男孩只對我們的話提出過一次異議,就是當媽媽讚賞姊姊乖時,馬上搶著說:「她一點都不乖,成日打人!」

 

那管是一所公屋,只要執拾得整整齊齊都可給客人舒服的感覺。雅瑛把一大盆洗淨了的葡萄放在茶几上,又給我一罐寶礦力飲品。直覺告訴我這罐飲品應該是另有主人,我當下毋需補充體力於是婉謝了,拿自己的水樽出來喝水。

 

雅瑛獨力照顧子女,經濟十分緊絀,多年來以僅有的資源照料他們。我感覺到這頭家一定有很多看不見的貧窮。

 

二手高跟鞋伴走天涯

雅瑛在我眼中像灰姑娘。雖然她身型絕不嬌小,卻常常穿高跟鞋出入。穿上後她的個子再高了幾吋,顯得格外大塊頭。

 

她說也覺得自己的造型怪怪,難怪好友對其打扮忍俊不禁。不過她已好幾年沒有購買新鞋了,高跟鞋都是由別人所轉贈。這幾對二手高跟鞋陪伴她踏遍天涯海角。她很節儉,每年只買一件平價衣服,也試過全年一件也沒有買。可是,雅瑛卻捨得花錢替子女添置新衣,以免他們在同學面前顯得寒酸,被人看不起而感到自卑。

 

「自己無咩所謂啦,都老了。」眼前的雅瑛才不過三、四十歲,笑盈盈的對我說。正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她在女孩子時代貪靚愛打扮,但當做了母親後竟可一點儀容都不顧。窮孩子在幕前穿得光鮮,原來母親在幕後努力「壓縮」自己,把所有資源擠給他們建立美好形象,用母愛把孩子的貧窮徹底遮蔽起來。

 

基層家庭的步行省錢模式

進行訪問的一年後,雅瑛的大女文恩將升讀中學。這是關鍵的一年,新學期開始後隨即安排她補習。補習費一分一毫都是媽媽擠出來的,就像每天使勁、不停地擰乾一條九成乾的濕毛巾。每月要額外節省數百元,再借一點,才剛好繳付每月過千元的補習費。

 

大女逢星期一至五上補習班,每晚九時下課,雅瑛從樂富家中出發步行到黃大仙接她回家。對基層家庭來說,這種步行省錢模式並不陌生。雅瑛一家甚少乘搭交通工具,黃大仙、九龍城,以及新蒲崗一帶都屬於他們的步行範圍。

 

若弟弟未入睡,雅瑛會帶著他一起護送家姐回家。三人同行,雅瑛在路上並不孤單,但並不容易走。不過,女兒偶爾一句話教她甜在心頭:「媽咪,知道你辛苦,知道你為我好。」

 

儘管這位母親已經不顧自己的儀容,有時候仍會自責,連累兒女的人生不能開花結果。「我唔想害咗他們。」談到子女前途時雅瑛心裡墜了塊石頭,常有虧欠的感覺。她的大女很生性,年紀小小已能照顧自己,這固然令雅瑛開心;但同時又讓她心痛,認為若非家庭經濟拮据女兒一定可成長得更好。

 

「媽媽登山圖」永印腦海

 我眼前出現了一幅圖畫:母女二人各自有一個安全網,雅瑛把自己的網左剪右剪,騰出材料補貼在女兒的網上,使它變成堅韌的彈床,讓她的生命飛躍。我作為局外人,看到的畫面較為積極正面。

 

雅瑛說自己很「捱得」,不介意為子女捱苦,但腦海中卻有另一幅圖畫。在庇護中心居住的那年,天亮後一手用嬰兒車推著弟弟,一手挽著女兒的手,揹著大書包日復日送她上學。路上雅瑛帶著四件大行李(嬰兒車、兒子、女兒和書包),遇上長長的樓梯時有如登高。這幅「媽媽登山圖」永恆地列印在她的腦海中。

 

當她提到庇護中心,我們的話題便轉移到她的婚姻關係上。多年前某夜晚上十一時,她作了一個人生重要決定。

 

那一晚,雅瑛陪女兒參加朋友的生日派對夜了回家。一入屋,丈夫大發雷霆推撞他們。雅瑛不能再忍受,毅然抱著兒子、拖著女兒離家出走到公園暫避。那一晚他們往友人家中借宿一宵,之後到庇護中心居住了一年。之後,又轉往新蒲崗的劏房居住,一年後才搬到目前的居所。雅瑛穿著高跟鞋,一口氣和子女走了漫長的飄泊旅程。

 

愛情追求浪漫感覺;婚姻追求實際生活、維持長久關係,當中有很多童話故事裡沒提及的場面。雅瑛和丈夫不和早有前科,非一時衝動。她說前夫是一名典型大男人,有兩大弊病:一是沒商量;二是大脾氣,大得令人無法預算。

 

早年家中的地板老化穿了很多小洞,兒子剛好學爬,發現地板上有膠粒碎片就放進口裡。雅瑛花了數千元購買了一批新地板,為慳錢就自己動手更換。但因裝置得不好被丈夫破口大罵。後來雅瑛經友人介紹,花了千多元聘請一名粉牆師傅幫忙,可是對方不擅於鋪設地板,後來被丈夫罵得更兇更烈,甚至動起手來。

 

當兒子出生後,雅瑛無法全副精神督促女兒做家課。女兒功課愈來愈多,往往晚上十一、十二時仍未完成,丈夫下班回家後見狀怒氣沖沖怪責雅瑛。最終雅瑛被丈夫問罪,女兒的功課也完成不了,翌日回校後遭老師責罰。

 

基層女性的多角度視野

所謂清官難審家庭事,作為一個訪問者我儘量不給予意見。但在雅瑛眼口中,縱使前夫未必是一位好丈夫,但也認同他愛錫兒女,有時甚至太縱、太寵。我真想不到,一個遭受家暴的女性也可從多角度評價丈夫。社會爭論政策時,很多人先入為主並堅持己見,無視各人的不同背境和面向,但這位受傷害的基層女性卻有多角度的視野。

 

雅瑛的前夫是地盤工人,主力紮鐵,工作和收入不穩定,開工不足的日子居多;加上他脾氣大,又經常轉工,後來因過度借貸而破產。雅瑛憶起這段日子,說丈夫每當沒有收入便差她去借錢,今餐未吃飽馬上要憂心下一餐,令她晚晚難以入睡。

 

雅瑛對這個男人描繪得十分仔細,我腦袋浮現了近年香港紮鐵和碼頭工潮的畫面。就社會學來說,社會問題不多不少直接影響工人的家庭;當家庭出了問題,反過來又影響社會。家庭和社會的問題互相影響,兩者唇亡齒寒。我為免愈想愈遠,儘快調整自己的思緒,由工潮返回雅瑛的家繼續進行訪問。

 

雅瑛說三口子逃了出來後,在沒有丈夫的情況下竭盡所能搞好家居。她有如灰姑娘般每天努力打掃,為子女打點一切,企圖把愁煩如塵粒般通通掃走,不留一點污垢,以防誘發子女聯想到任何家庭污點。

 

有女作家曾說,女生的自主性由擁有個人房間開始。我敢打賭,雅瑛應該未看過這位文人的著作,但卻踐行了她的想法,就是為女兒打造一所自主的房間。就算弟弟嘈吵女兒也可關上房門,開張摺枱安靜地溫習。

 

失去丈夫,幸而還有親朋幫助

這間屋是雅瑛的心血,也是一份社群習作的成果。除了雅瑛的努力,也刻銘了眾人的恩情,用有餘的去補充她們三口子的不足。雅瑛說,老鄉里每人送了一件傢俱給她;一班好姊妹如螞蟻般把物資逐件運送給她。此外,還有社工協助申請公屋及綜援金。

 

踏著高跟鞋在縱崎嶇不平的路上行走難免有痛楚,但雅瑛卻痛而不苦,因為有人陪伴。除了子女外,生命中還有一班媽媽團結伴同行。

 

女兒讀幼稚園時,雅瑛結識了一班同學的媽媽。她們一見面就熱情地擁抱雅瑛,很疼惜她。當子女升讀小學後,這班媽媽團仍然風吹不散,不時搞早餐聚會。可是,售二十多塊錢的早餐對雅瑛來說也是沉重負擔。面對一班好姊妹,內心這份苦衷難以啟齒。所以送子女上學前她總是先在家吃飽,聚會時不購買食物。不久有媽媽察覺她的難處,表明不介意她飽肚出席,讓她在窮日子仍然有社交生活。

 

媽媽團之義海豪情

一班女士沒有多說是非,話題大多圍繞子女的校園生活。在雅瑛眼中這班媽媽很本事,大部分人思想正面,常對她作多番提點。雅瑛自覺處處不足,慶幸有這個支援小組讓自己和子女得到幫助,當子女學業遇上難題時可致電求教。某年女兒數學科呈分試臨近,令雅瑛心裡著急。因為這科是女兒的死穴,女兒每逢不懂就逃避溫習,愈逃避就愈不懂,成績不斷退步。後來媽媽團仗義襄助,上門為女兒補課。

 

雅瑛自言也曾經是怪獸家長,面對女兒繁重的功課時不知不覺變身女巫,兩母女漸漸不再傾心吐意。以往她沿用上一代原始的打罵式教法,後來遇上防止虐待兒童會的社工,參加了十多堂減壓課和親子課後才茅塞頓開。雅瑛說當心煩時可在梳化安坐,歇一歇分散注意力後再慢慢教導。社工教她總要先聆聽孩子的心聲,自此母女重拾甜蜜關係。

 

雅瑛的腦海中有一個強烈信念:「我要做個好媽媽。」克己、竭力、肯學、願捱等人生態度,讓她贏得媽媽團的尊重。好幾位姊妹不時為她打氣說:「你的仔女日後若對你不好,我們會幫手責備他們。將來你老了,他們若對你不好我們會出手責罰。」這些說話擲地有聲,令雅瑛很鼓舞。

 

綜援雙刃劍,誰願去領?

每次雅瑛看病後,在診所登記處取回綜援醫生紙後,會馬上摺好塞進手袋,擔心被人看見。綜援對她而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讓她維持生計;但另一方面也沉重得把她幾乎壓垮。她時常責難自己,弄得如斯田地要靠政府過活而無法大大方方養育子女。但針沒兩頭利,單親媽媽既要全職照顧子女,自然無法擔任全職工作,內心的掙扎不易說出口。

 

「當時我死也想不通的時候,發現再想下去也沒有出路。我曾經禁止自己說出心底話,把感受鬱在心裡,結果搞出一身病痛。」縱使經歷了許多風浪,雅瑛今天仍臉掛笑容,作一個逆境達人。雖然物質上貧窮,但她心靈上十分富足。有朋友遭遇失意時,雅瑛總會主動勸對方多找人傾訴,並分享自己踏上高跟鞋跨過死蔭幽谷的故事。

 

「唔會死的,慢慢來,總之有咩事都可解決。」這類說話若出自順風順水之人的口,通常會被指「交行貨」或沒誠意;但經由雅瑛的口中說出,卻份外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雅瑛的生命告訴我們:有積極信念,崎嶇路也是仙履奇緣


——


節錄自《再痛,媽媽也捱得過》

作者:李灝麟

出版:突破出版社


書籍簡介:

為何大部分母親都捱得過苦日子而沒放棄?因為由懷孕起已被訓練出不多想、只管做的精神,稱為匠心。本書十位單親母親來自基層,人生長時間飽受挫敗和失望,當走到無力時也沒放棄盡心照顧孩子。現代人想得太多了,或許很多問題是自己想出來的。不如學這班媽媽默默地幹,耐心靜候轉機,在困難中成長。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