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教育
【創意教育】畫作屢奪國際大獎 與別不「童」 繪出耀眼新天地
GRWTH日報小編 2024-10-23 05:04:17

不知大家最近有否留意到一個電視廣告,以「螺絲」來比喻小朋友,這些「螺絲」並非倒模製成,當中或會有不同形狀、長短和顏色,而在廣告中亮相的大男孩楊樂然,正是一顆與別不同的「螺絲」。

樂然是自閉症譜系障礙(下稱自閉症)患者,在社交上面對不少困難,但他同時是一個屢奪國際大獎的小畫家。雖然在廣告中,楊父只有一個卑微請求,他不求公眾給予兒子掌聲,只求不嫌棄的眼神,這已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但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又可否多走一步呢?

剛度過18歲生日的楊樂然,早前登上電視熒幕,與父親Lionel,以及其所讀中學的校長潘啟祥一起拍攝廣告。不過,說得精準一點,這其實是一個電視宣傳短片(Announcemen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API),3人是應非牟利機構「腦力多元協會」及其伙伴機構「青年全球網絡」的邀請,藉「生命配對 無盡潛能」的口號,喚起公眾以愛心和耐心去對待身邊「非一般」的學童,讓他們有機會釋放潛力,發放光茫。這個宣傳短片(reurl.cc/ey7GLj)會由現在一直播放至明年7月下旬。
 

兩父子一起拍攝電視宣傳短片,由現在至明年7月下旬,會於本港27個免費電視頻道播放。(網上截圖)

2歲半確診自閉症 父初不接受增摩擦
樂然在2歲半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他不太講話,少眼神接觸,又很喜歡沿直線行走,是很典型的自閉症小朋友」。當時仍是中學教師的Lionel,起初面對兒子,都有一種「能醫不自醫」的無奈,「我本來是一個要求很高的人,我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對子女的要求亦很高。最初知道樂然有這個症時,我是接受不到的,堅持對他作出如平常小朋友般的要求,所以有段時間,我兩父子的關係不太好,有很多摩擦」。
 

小時候的樂然,精靈可愛,爸爸亦視他如平常小朋友,對他要求嚴格。

後來經同業、其子的幼稚園教師提點,Lionel才逐漸放開懷抱,願意接納樂然的不完美,「我不是把自己的要求降低,只是在樂然的能力範圍內,要求他盡力做好而已」。然而社會上有很多人,卻未能如此包容,「正如廣告中的對白,我們都接收過不少嫌棄的眼神」,包括樂然小時候在公眾場所鬧情緒,Lionel曾被指摘「無家教」,又試過在巴士上,有家長喝止小朋友不要坐在樂然身旁等。

小學沉迷砌LEGO 愛自創款式
雖然在主流世界,不論學業和言行,樂然都稱不上是優秀的孩子,但小子一樣有自身的光芒,從小已流露出創作的天賦。Lionel憶述,兒子在小學時很沉迷玩LEGO,喜歡不斷挑戰高難度的作品,例如拼砌貨櫃船、鐵達尼號等,「最神奇的是,他不太看說明書,瞄一瞄,就可以動手,而且他砌得很快,複雜程度去到二三千元一盒的LEGO,他用一個多小時便可以砌好」。

後來,樂然更進展到自創款式,「他不再跟盒子的圖案去砌,會在YouTube搜尋自己喜歡的交通工具,例如消防車、火車等,然後再買磚塊去砌」。Lionel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兒子的創意愈來愈多。
 

除了繪畫,楊樂然亦熱愛砌LEGO,這些車輛,都是他自創的款式,獨一無二。

良師指導 發揮藝術創作天賦
不過,真正讓他有機會發揮藝術創作天賦的,要多得他生命中的伯樂——繪畫導師。樂然升中後碰上疫情,多了在家看動畫,更愛用紙筆臨摹當中的主角,「最初他只是勾線,我也不以為意,後來他愈畫愈多,也開始添加五官,我便看到原來畫得幾神似,也察覺到他在繪畫方面有些天分」。有好幾年,樂然也是自學的,直至兩年前,他升上中四,選修了視覺藝術科,Lionel才決定掏腰包,找私人導師教兒子繪畫。

找導師的過程也不容易,因為並非每個導師都願意錄取這些「非一般」的學生,直至樂然遇上目前這一位,「大概學了半年,導師說樂然有幅作品畫得不錯,想推薦他參加比賽,結果,憑着這幅《耀眼金龍》,他奪得『第13屆蘭亭獎世界青少年兒童書畫大賽』金獎」。Lionel透露,其後導師更因應樂然的特質,讓他專攻禪繞畫(zentangle),「這種畫,是用黑白線條不停重複去畫,普通人或會覺得很悶、很無意思,但偏偏他卻樂在其中,畫得很用心、很專注」。

 

首奪獎項:憑這幅《耀眼金龍》,樂然奪得他人生第一個獎項,並自此躍登國際藝術舞台,更多次奪得大獎。

繪畫接通外界 得認同增自信
從此,樂然便好像透過繪畫,跟外界接通了,他對周邊環境的觀察比以前多,「就是生活日常見到的東西,有時他都會站着觀看很久,然後畫下來」。天分加上獲得良師的栽培,令樂然在短短兩年間,已經多次衝出香港,躍登國際舞台,他的多幅畫作,先後在See You in London英國倫敦參展賽、法國羅浮宮參展賽、英國維多利亞國際兒童藝術比賽、中白國際青少年藝術大賽等賽事中囊括多個大獎,並在當地公開展出。
 

樂然(中)患有自閉症,在成長路上一直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可幸有父親(右)和校長(左)的關心和支持,令他很享受校園生活,今年中六的他,更正在備戰DSE。

或許對不少學生來說,獎項的意義,只在於潤飾portfolio,用以博取入讀名校的入場券,但對樂然而言,卻是一服心靈良藥,「他以前經常『頭耷耷』、說話很細聲,但近年明顯信心多了,我相信,是因為他得到認同,有成功感,知道自己並非什麼都做不到,有些地方,他都可以做得很好的」。Lionel唯盼這顆獨特的「螺絲」,將來終能在社會上配對到合適的崗位,發揮所長。

臥虎藏龍:人人都有值得被欣賞地方
在楊樂然就讀的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有不少學生都跟他的情况相若,但如不用主流的評核標準去評價他們的話,便會發現,其實學校是「臥虎藏龍」!校長潘啟祥告訴記者︰「我有個學生很討厭做中文科的功課練習,但他會投放很多心機去寫詩,他送給我的詩作,寫得蠻不錯的;又有一個同學,他有讀寫障礙,不太能寫字,串字亦很困難,但他的口語表達能力卻非常高,英語流利程度更接近native speaker(母語者),經常在活動中站台做主持。」
 

潘啟祥

可惜在現今教育體制下,我們往往只把焦點集中在這班孩子未達到哪些基本能力,不符合哪些標準要求,老是在找錯處,潘啟祥卻不行這一套,「在我們學校,很少會用『SEN』(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這個字的,因為不想給同學貼上標籤。我們只會說孩子有什麼地方需要支援?他的性格是怎樣?有什麼特質?有什麼強項?其實這些描述,用於一般學生身上都適合」。

惟從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潘啟祥也坦承,並非每個孩子都有「才」,有些確實是表現平庸。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個學生都有他的價值,都有值得被欣賞的地方。「儘管是一個智障的小朋友,他的簡單、開心、忠心和善良等特質,便可以正向地感染身邊的人。所以,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一定是看他能為社會貢獻什麼,也可以看他能刺激別人做什麼,或者令其他人的思想有什麼改變。」

消除誤解:以強為本 腦力多元學童展潛能
非牟利機構「腦力多元協會」創辦人兼主席關文慧(Emily),同時是一名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早年主力做兒童發展評估,近年則專注提供早期介入服務。跟潘啟祥校長一樣,她覺得現時社會用「SEN」這個字去形容有不同特質的學童,並不恰當。

「當小朋友不是跟『正常』學生用『正常』的接收方式去學習時,我們就說他有問題、有learning needs(學習需要),這樣把孩子病態化,我覺得是不應該的。」Emily倡議,可用外國較常說的「neurodiversity」(腦力多元)去代替SEN這個具標籤的字眼。
 

Cindy(左)與Emily(右)攜手創立非牟利機構「腦力多元協會」,並鼓勵公眾以「neurodiversity」(腦力多元)代替「SEN」(特殊教育需要)去形容有不同特質的孩子。

在合適場景一樣有優勢
她解釋,人類大腦運作和經驗世界的方式,自然而然是存在差異的,雖不能否認,腦力多元學童的確會遇到一些局限和挑戰,但換個角度,只要把他們放在合適的場景,孩子一樣有優勢和長處,「一個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學生在課室,可能會產生『問題』,但去到泳池,他的精力,便不再是『問題』,甚至可以令他發揮得很好,美國昔日游泳名將Michael Phelps(菲比斯)便是最佳的例子;又如Bill Gates(比爾蓋茨),12、13歲便沉迷電腦編程,又試過潛入大學的實驗室研究學校那台大型電腦,他是否很有『問題』呢?但最終,這個有『問題』的人,卻改寫了整個電腦世界的歷史」。


為消除社會對腦力多元人士的誤解,Emily在今年3月,創立「腦力多元協會」,並致力打造成為一個綜合平台,以促進不同領域伙伴的合作,冀產生協同效應。該會董事蔡麗雲(Cindy)則期望可從教育界做起,「香港雖然行融合教育,有不少配套給予這班學童,但都是補底式的,他社交弱,就給他上社交小組;他說話、表達不行,便找言語治療師去幫忙訓練。而整個教育制度,又是考試為主導,若這班小朋友讀書不叻,就好像除了『SEN』這個名字,便無其他身分、無其他價值」。她盼望學校的校長、教師及家長等持份者,可重新思考(rethink)、重塑(reshape)和重新命名(rename)這群獨特的孩子,讓他們同樣有機會展現自身的潛能。

====
原文轉載:明報HappyPaMa教得樂《腦力多元:畫作屢奪國際大獎 與別不「童」 繪出耀眼新天地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