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三十年的育兒趨勢,都強調子女成長、父母的角色重要,因此家長教育在這時代也成為重要課題。我們總想用盡一切方式,給孩子最好的。當然,孩子因著這份愛,也在成長中感到安全。正正是這份相互依賴的感情,令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加倍重要。
以下3個小習慣,是我們經常做的,但原來背後有值得關注的地方,我們也許要注意一下,這樣做,到底有沒有在不知不覺間傷害了孩子成長?
1. 唧小朋友令他開心
沒有父母不想看到孩子笑,回想也有不少溫馨的親子時光是在「唧來唧去」 (tickle) 中度過。
看到小朋友笑,我們笑得更開心。不過要注意的是,透過tickle而來的笑,並沒有真正帶動開心這情緒,我們大腦的反應,也比不上聽到笑話後的興奮。
簡單來說,因為「唧」而出現的笑,傾向於是反射動作多於是情緒回應。所以值得留意的是,不是我們有沒有「唧」孩子這習慣,而是有沒有誤以為「唧」孩子,他就會快樂。而孩子會不會因為被弄得「笑」了,而表達不到真正的感受。
(圖片來源:xFramo)
2. 要食曬碗飯
很多家長問我,我家小朋友無一餐飯可以坐定定吃完,可以怎樣辦?
通常我都先請家長檢視一次吃飯的過程。一家人吃飯應該是一種享受,一件開開心心的事,若我們每次在飯桌上也成為「快啲食埋啲菜」、「快啲食曬碗飯」……如是者,很快餐桌就會成為了角力場所,孩子也會視吃飯為不好經驗。
要打破這悶局,不妨先反思/調節一下飯餸量對孩子來說是過多、過少,還是適量,別只執著於「食曬碗飯」。由飯量少一點開始,一同經歷孩子自己成功吃完飯的喜悅!
(圖片來源:xFramo)
3. 一定要分享
分享是美事,但不由衷的分享,只會令分享在孩子心目中變成為壞事。所以,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分享,若只因我們壓迫,令孩子每次也要放棄自己想要的事,那麼孩子就很容易會養成一種把自己想法壓抑的習慣,因為現實教他: 別人的快樂看來比自己的感受重要。或者長大後,他們也傾向不懂say no或堅持立場,這畢竟是今日種的因。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的是,分享可以由他決定,他可以因著同理心與其他孩子分享;但同時他亦可以堅持自己的立場及看法,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
以上3件小事都在提醒我們,要視孩子為一個有思想有感受的人,只要緊記:「愛你,就請尊重你!」
====
歡迎到我的FB 「Hello Bonnie 國際親子台」或Patreon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