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藝術
【創意教育】為童畫「望聞問切」 藉繪畫分析窺探孩子心
xen_SOLT 心靈研習室 2021-08-26

​大家有沒有發現,大部分的小朋友在成長的某一階段(大概2至6歲),都特別喜歡繪畫,哪怕是塗鴉(塗鴉期)。當人類還未發展出一套完善語言的古早年代,圖案、壁畫便是人類的主要溝通、記敘工具。發展至今,由於幼童的言語表達能力未夠成熟,他們會藉著繪畫來表達情感,記敍事情。
 



舉個例子:假如今天你帶了孩子到公園遊玩,他/她在回家後可能會把某個場景繪畫出來,這可能表示他/她對於那刻有特別的情感,可能是特別喜歡,或是對孩子來說有特別意義。
 


(圖片來源:xframe.io)


繪畫分析如「望聞閒切」
作為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加創作,除了讓孩童能夠抒發情感,父母更能從孩童作品的用色、筆觸、構圖,㪣推出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更有效地了解每個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感。因此,父母在欣賞孩子的作品是否畫得神似、構圖是否精美的同時,不妨留意一下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假若發現孩子持續莫名的使用偏沉色系,如大黑、深藍等,又或是持續出現莫名其妙的構圖,父母便值得多點關注。

 


做繪畫分析, 真的有點像中醫師的「望聞問切」:透過觀察畫者繪畫時的形態, 運用的筆觸、力度、顏色,以及圖像的象徵意義等, 作為資料去大膽假設、仔細分析,從而敲推畫者的情緒狀態、個性、經歷和願景。

許多經驗過的朋友都會覺得好「神奇」:幾幅畫就可以看穿一個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我們繪畫的時候其實運用的是
潛意識, 因此在畫作上往往會不經意地透露出一個人的內在世界和潛藏在心裏的真實感受。
有的人畫畫時會愈畫愈起勁,有的人則不然。 這些行為反應, 某程度上都能反映個人的心理狀態。
例如一個精神繃緊的人,內心可能潛藏著各式各樣的情緒,要他畫作時一下子釋放出來,有可能做成負載(over-loading)。 結果,就是他可能會愈畫愈累,表現暴躁,甚至畫不出來。

 


(圖片來源:xframe.io)

繪畫分析的概念便是透過畫作,以不同的主題,從繪畫中去窺探作畫者的潛意識,透視作畫者的內心世界和感受。
繪畫分析本身並不是治療, 但可以從中獲取資料,以便了解作畫者的真實內心反射。故此,
我認為繪畫分析好比情緒上的general body check,有助我們更為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從而對「症」下藥。
 


不但如此,運用繪畫分析能夠家長有效地與小朋友建立信任關係,以自然輕鬆的方式去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讓父母更為了解孩子,同時為往後的治療提供重要的線索。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