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教養學堂】成人的衝突關係 不應由孩子來埋單
Be Myself 2021-08-24 12:27:12

我們從一出生就進入父、母、子最原初的三人關係中,在這段關係裏學習愛與被愛,獲得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形成自尊。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獲得人際關係的應對模式,學習生存技能,從而適應進入社會後的生活。而孩子的誕生,改變了原有家庭裏的成員結構,同時也為家庭成員處理關係的能力帶來挑戰。

有一個年輕媽媽曾經非常自豪的告訴我,她兒子特別黏她,和她很親密,如果她和老公發生衝突,兒子會對他爸爸很憤怒,甚至會動手打他爸爸。這讓她感覺自己這麼多年對兒子的陪伴有了回報,至少在和老公發生衝突時,不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

對於媽媽的感受,我表示理解。但是,讓孩子介入夫妻之間的衝突,我不敢茍同。

如果一個成人的關係衝突,需要孩子來加以解決,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是對孩子的傷害。

當一個孩子時刻感受到的是媽媽的傷心,他會想著要如何去幫助媽媽、安撫媽媽,讓媽媽開心,讓家庭和睦;那麼這個孩子就沒有力量、沒有精力去做自己的事,他的視線被媽媽牢牢抓住,也就無法放心的去尋找自己的天地。

即使他長大成為獨立的人,他還在努力著為父母解決衝突,隨時準備著做父母衝突關係的「消防員」,那他必然會與自己的人生課題失之交臂。

所以,當這位媽媽和我津津有味的談起自己的孩子如何懂事、如何貼心,我想提醒她,作為父母,總不能依靠孩子來解決夫妻關係的衝突,要保護好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界限。

 

父母不自覺的讓孩子站隊,可能並不會意識到對孩子有多大的傷害,孩子也會主動幫助他認為更弱勢的一方,一般是媽媽這方,一起討伐爸爸;但孩子的情緒情感和生理發展尚未成熟,卻不得不承擔起這份本不屬於他的關係,在成長路上,這份壓力不可謂不重。

作為父母,需要多一份覺察,讓孩子不必整日整夜活在夫妻的關係中,與爸爸或媽媽結盟並不能解決夫妻關係的衝突,孩子的加入不過是強化了這種模式對彼此的傷害而已。

常見的一種現象是,當一個家庭衝突特別劇烈時,家裏的孩子最能體會到這種張力,所以,他會用各種辦法轉移這種衝突,使自己被三角化。比如,他可能會產生身體的不舒服,這時全家人都會把注意力都轉移到為他看病治病的過程中,從而家庭成員的衝突就暫時消失了。

每一次出現衝突時,孩子都習慣了這種應對模式,但對孩子卻造成極大的傷害。一個孩子需要通過不斷的生病來調節父母的衝突,嚴重地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為父母,更應該學習自己如何去應對夫妻關係的問題,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夫妻關係的領地裏處理夫妻的矛盾和衝突,在親子關係裏傳遞溫暖和愛。


Shefali Tsabary在《覺醒家庭》這本書提到:「我們對孩子需要有覺醒式的教養,這種教養使我們將孩子的行為當做敲醒我們內心的警鐘。從此,我們不再讓情緒建立在過去的經歷的基礎上,並宣泄給孩子,而是選擇包容自己的情緒,讓其正確的反應當下的情境,這樣的反省使我們可以逃離盲目反應的強大誘惑,而不再被過去控制,從而完全投入到孩子的需求中去。」

當一個孩子看到父母發生衝突時,他是焦慮的、害怕的、不安的,他可能會感覺是自己的錯、是自己不好,一種害怕被拋棄的恐懼,會讓他本能的想要做點什麼。

我們需要多思考一點的是,真正的愛孩子是讓他們在屬於他的安全空間裏長大,而不是讓他在屬於父母的關係領地裏成為一個小幫手。

父母既然是父母,就需要訓練自己作為父母的能力。這能力就是在應對伴侶衝突時,保持一份清醒和覺察,在應對孩子有意無意的想要幫助父母分擔憂愁時,保持一份慎重和警惕。

 


我們要做到讓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需要一個家庭環境的給養。

這種給養要求我們分清楚,哪些是孩子需要承擔的責任,哪些是父母需要解決的問題。

孩子當然可以很貼心,這種貼心不會是關係本身的綁架和三角化,而是他在關係裏感受到的安全感。

孩子當然也可以很愛父母,這種愛不是為了解決父母的衝突而存在,而是父母自然而然給到孩子的無條件的愛。

這樣,我們就可以坦然的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自己能夠解決屬於他們的衝突,你不用選擇站在誰的一邊,你不用幫助我們處理情緒問題,你也不用拿自己身體的不舒服來為我們緊張的關係當擋箭牌,你是我們的孩子,你只需要做一個孩子的事,如果你願意給我們每人一個擁抱,我們當然都很樂意接受。

剩下的功課,是父母雙方的成長。

這棵家庭大樹是否能夠成長為參天大樹,是否能源源不斷的為每個家庭成員提供能量,還在於父母們是否能夠正視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合適的方法。

或許是一場平等而真誠的對話,或許是一種管理好自己情緒的自我關懷,或許是一種保護好人際邊界的自我覺察,或許是一種為人父母為自我負責的態度。

每個孩子都不應該為父母的衝突關係買單。


他們理應成長為自己真實的模樣。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