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成語典故「揠苗助長」投射在今天的社會,似乎滿街都是那位以為把幼苗拔一拔就會長大兼收成的傻爸爸。今天介紹兩本經典《Leo the Late Bloomer》(作者Robert Kraus;1971年)和《The Carrot Seed》(Ruth Krauss;1945年)。這兩個故事似乎不單寫給小朋友,兩位作者彷彿也在提醒着父母:順其自然,萬物皆有時。
《Leo the Late Bloomer》的主角是隻小老虎 Leo,他是個「遲緩兒」(the late bloomer),即發展較同齡孩子緩慢的意思;當 Leo 的朋友都能寫字和繪畫時,他兩者㫮不能;當他的朋友能說出完整句子時,他就連一個單字也說不出。
Leo 的爸爸當然擔心,他日夜盼望,可是孩子毫無進展;一天,Leo 突然開竅,說出來的不是一個單字,而是一句「I made it!」(我做得到!)
成長的過程是漸漸發生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勉強他們做一些他們身心發展都未凖備好的事情,便是「揠苗助長」,對孩子必造成傷害。
接下來,我們來看 《The Carrot Seed》的故事:一個小男孩播下紅蘿蔔的種子,他定期澆水,並悉心地拔掉附近的雜草,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泥土上一點動靜也沒有,小男孩身邊沒有半個支持者,就連他最親愛的爸媽也好意勸他放棄,怕他心血成灰。
小男孩一直堅持,結果他得賞所願,紅蘿蔔長出了!故事結尾沒有看見小男孩因收成而欣然狂喜,旁白只輕描淡寫地說:One day / A carrot came up / Just as the little body had known it would。
這些教導人永不放棄、持之以恆的小故事有人會覺得「老土」,可是,我們先不要把着眼點放在老生常談的道理上,試聚焦在「泥土下的變化」。在那些嫩芽未冒起之前,泥土下的種子其實每天甚至每分鐘都在變化中,只是我們看不到、聽不到而已。
面對高壓社會,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揠苗助長」是荒謬之事,它違反自然規律;同樣地,我們也要堅守信念——栽種有時。
《Leo the Late Bloomer》(點擊觀看朗讀影片)
作者:Robert Kraus
插畫:Jose Aruego
出版:1971
《The Carrot Seed》
作者:Ruth Krauss
插畫:Crockett Johnson
出版:1945
《The Carrot Seed》的「唱片版」(1950 年推出),故事以歌曲形式呈現,相當特別。在五分鐘的故事裏,有旁白,而男孩、爸爸、媽媽和男孩的哥哥都以唱歌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請點擊觀看)
繪本學英語
1. Sprinkle
Sprinkle 意思是「輕輕灑落」或「撒播」,例句:
- I like to sprinkle a little black pepper on my pasta.
- The McDonald’s worker sprinkled some salt on the French fries straight from the fryer.
2. Late bloomer
「late bloomer」是「遲緩兒」的意思。「bloom」是「開」或「興盛」的意思,如開花 (a flower is blooming),或事業興盛蓬勃 (a business blooms)。
繪本問問題
- 假如紅蘿蔔從沒有長出來,小男孩的堅持是否仍是正確?
- 小男孩怎樣知道紅蘿蔔真的會長出來?
- 相信某事和知道某事有什麼區別?
- 什麼是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