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教養學堂】子女青春期成日唔黐家? 研究:了解2種動物行為助解親子衝突
GRWTH日報小編 2021-04-22 14:15:00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大概都經歷過這種困擾,那就乖小孩一踏進青春期,開始不聽大人勸阻、喜歡挑戰危險;重視朋輩,而減少與父母談心;喜歡追尋各種新鮮事;初嘗戀愛滋味等……

有研究發現,這種青春期特有的行為改變,不只是人類才有,在其他的哺乳類動物身上,如:齧齒類 (Rodent)、靈長類 (Primate),也能觀察到相似的行為特色 (Behavioral charactersitics)。而研究牠們的行為轉變,對了解青少年心理和社交行為都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青春期公鼠重社交
許多青少年是非常重視同儕情誼的,就連遇到煩惱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傾訴對象往往也是朋友,而非父母以及其他長輩。

有研究發現,青少年在平均一星期之內,在醒著的時候 (Waking hours) 花了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與同儕互動,卻只花 8% 的時間與父母溝通,而且認為跟同儕在一起是生活中最愉快的事。


良好的社交互動對於社交技巧 (Social skills) 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這能為青少年將來離家、出社會自立提早做準備。

在齧齒類動物身上也有學者觀察到類似的變化,像公鼠跟其他年齡相比,青春期階段的公鼠花最多時間社交與玩耍。而且研究亦發現,從部分公鼠身上觀察到了明顯的攻擊行為或是防衛方式,要等到性徵完全成熟至可生育的程度時,公鼠的玩耍時間才會減少。

 


青春期階段的公鼠花最多時間社交與玩耍 (網上圖片)

青春期的靈長類動物常互相擁抱、分享
青春期的靈長類動物也有相當頻繁的社交活動,然而與齧齒類動物不同的是,牠們青春期的表現不是以玩樂為主。

牠們在這個階段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展現出「親近行為 (Affiliating behavior)」── 這是一種用來和緩衝突、增進彼此情感以及互助、互利的相處策略。常見的代表行為包含互相幫對方梳理毛髮、坐在彼此身邊或是分享食物等。

除此之外,有發現青春期的大猿 (Great apes) 比較傾向跟那些可能幫助牠們提升在團體當中地位的成年個體互動,並且試圖跟牠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擁抱、幫忙梳理毛髮或是相鄰而坐,都是用來親近彼此的方法。 (圖片來源:Unsplash

====

 

整理:《GRWTH日報》編輯組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