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爸媽看招】學齡前子女成日咬人、推人點教好?
GRWTH日報小編 2021-03-11 12:43:53

在幼兒園,常常發生學齡前孩子和別人起了衝突的事件,下課時間孩子們玩得開開心心,後一分鐘卻因一些小爭執,互相打了起來,家長可以怎麼看待孩子的衝突行為呢? 男生和女生在面對衝突時,都可能使用肢體攻擊的方式,解決衝突,只是男生在動作上,相對比較大、粗魯。而其實,不論男或女孩,0至3歲孩子都還在探索這個環境,他可能不知道別人會受傷、還不清楚界線。這階段孩子的攻擊行為,通常背後都有原因,譬如可能是因為心理上的害怕、不知道如何用言語表達等。家長要先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對症下藥。比如說,孩子喜歡透過咬東西滿足需求,若出現咬人或推人的情況,可能因為孩子內心其實是非常不安的,所以會想透過咬人、推人的動作,來保護自己。


學齡前孩子若出現咬人或推人的情況,可能因為孩子內心不安,所以會想透過咬人、推人的動作,來保護自己。

若發生像孩子被咬的事件,建議家長不要急著想為孩子討公道,反而先冷靜下來,能做的是,引導孩子把委屈說出來,比如詢問孩子「你很生氣嗎?」,陪孩子一起想辦法,告訴孩子在下次發生同樣情形時,可以告訴對方「你這樣做,讓我很不舒服!」,可是不要過度強調「這樣很痛對不對?」來強化衝突行為,給孩子時間、同理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的情緒慢慢緩和下來,衝突也能迎刃而解。


衝突不一定是壞事

家長若能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衝突行為,並相信孩子有處理衝突能力,只要情況不危及到孩子安全,家長可以將孩子的「衝突」,當作社交和人際上的練習。


孩子會發生衝突,主要原因是「自我中心」和「肢體界線」沒有評估好,比如說,玩具被別人搶走,或是別人不小心碰到他,都可能造成衝突行為。隨著孩子年紀長大,慢慢學習如何換位思考、展現同理心,衝突情況也會逐漸減少。衝突並非是一件壞事,孩子也能從中學習怎麼互動和相處,以及社會互動的技巧。




處理孩子衝突3要點

1. 了解衝突行為背後的原因

在幼兒園常常會發生小朋友互搶玩具的情形,當孩子語言能力還不到的時候,他就會用身體去反擊,有時孩子的反擊是為了保護自己,並不是故意攻擊別人。有時候孩子的衝突行為,並不是因為敵意,他只知道「我想這樣做」,但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會造成別人不舒服的感受,因此,家長可以詢問孩子發生經過,來了解背後原因,而非馬上責怪孩子。

2. 引導孩子說出來,排解情緒

當衝突發生後,要先釐清誰的問題比較多,陪伴孩子把剛剛的情況,用比較中立的方式陳述出來,讓孩子重新再去思考一遍,知道下次遇到衝突時可以怎麼處理。中高班的孩子,可鼓勵他們練習解決衝突,但若孩子情緒太激動,還是會先帶離現場。

3. 作出示範,鼓勵孩子練習因應衝突

家長能引導孩子當發生衝突時,可以如何處理。像是孩子在公園時,要學習輪流排隊,家長可以先安撫小孩,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排很久,被插隊了一定很難過」,如果對方年紀比較小,也可以告訴孩子,年紀比較小的弟弟,他是不小心的,在真實情境中,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知道面對衝突並不是很困難的事。


此外,家長可以按孩子年紀大小,有沒有危及到孩子安全來判斷。比如說,大班孩子和小班孩子打架,要不要介入呢?「量級」差距大,當然要出面協助。而如果孩子都已經中大班,口語表達能力還

不錯,可以讓他們練習自己處理,討論出雙方都可以的結果。


====

整理:《GRWTH日報》編輯組

圖片來源:pexels.com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