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牌子都開始減價促銷,加之電商的助攻,一時之間購物慾盛。但成日又左揀右揀都買唔落手,一係價位未達運費要求,一係覺得買得太多而覺得唔會用得住,於是一時間,我就諗起一個問題:
我點解咁想買嘢呢? 係咪中咗商家嘅圈套呢?!
所以,今次就講下消費當中嘅心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藉此讓理性降臨消費。
今次要講嘅係由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同Amos Tversky所提出嘅錨定效應。
呢個現象就比喻我哋買嘢嗰時,會將第一眼見到嘅價碼設定為「參照點」(reference point),然後以此判斷其他價格嘅高低。就好似一個錨咁將自己定咗喺一個位置到,然後係呢個點到來回移動,看似自由,卻無所不受限制。
港台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問A組人「圖書館館藏量係幾多?多過定少過三百萬?」而B組則問「多過定少過二千萬?」最後A組平均值為587本,B則2475本。可見,拋錨點確實會影響到預設價格。
因此,回看返一開始個例子,商家故意將原價標然後劃去,就係為咗落錨。此後,我地就會認為呢件貨品物超所值,仲要比個啲原本就標價$500嘅貨品又高質。
但呢到就係大家要小心,同埋可以提點小朋友嘅地方。係唔少電商嘅優惠期次內,因為唔少人都係聞風而初至,去到就覺得啲貨物折得好多好抵,卻唔知道原來只係平過平時少少。
「內地網民發現:雙11 『減價』後淘寶貨品反而更便宜?」
「雙11減完竟比原價貴?台網民突破盲腸:本來就不是台灣的購」
以上兩則新聞,相信大家都唔難發現佢哋嘅心計,所謂價格可以係折前,或者折後,都可以唔同,所以買嘢之前真係唔可以衝動。
呢個問題其實出至自資訊不對稱上,由於我哋初來乍到,對於貨品質素同價位都唔太了解,因此主觀地受到折扣嘅衝擊而去判斷質素同便宜與否,實屬不當。
因此,我建議大家可以提早留意貨物價位,以此判斷折舊之真偽,或者係電商優惠開始之前,先將想買嘅貨品提早放曬落購物車到,開始後直接去購物車之中揀選,以免因其他貨品的折扣而影響自己嘅判斷。
但當然,事先應該按貨品質素來訂定一個心理價位畀佢,亦都可以參考同類產品嘅定價係幾多,以資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