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確保網上安全的方法,就是讓父母和孩子都同樣能接受裝備,了解科技在這日新月異的數碼世界中那多變的面貌。許多家長都沒有足夠的科技知識,所以未能跟上或了解青少年的網上活動。結果,他們便會忽略了受害者的經歷,又或者縱容了欺凌者的行為。即使他們留意到有欺凌行為,許多家長都發現自己並不知道該如何回應。關鍵在於要先了解媒體。
家長先要明白到底網上欺凌是如何構成的,以及欺凌者如何作出網上欺凌,了解這些基本概念是很重要的。Willard(2007)在研究中為網上欺凌行為分類,包括引起網上爭吵、騷擾(即重複向目標對象發出冒犯的信息)、公開和欺騙(即取得某人的個人資料後,在沒有經過他的同意下,以電子方式分享這些個人資料)、排斥(即將某人置於好友名單外)、模仿(即扮演受害者,以電子方式向他人傳達負面或不適當的資料)、網上跟蹤(即透過電子通訊發出重複威脅的信息,追蹤另一個人)和發出色情信息(即在未經當時人同意下,把別人的裸照發送出去)。
網上欺凌的警告訊號
網上欺凌所發生的媒介平台相當多元,平均分布在即時聊天工具、電郵、短訊、網頁、聊天室、社交網絡平台、數碼影像和網上遊戲。
我們都要留意一些警告訊號:
如果你的孩子忽然停止使用電腦或手提電話、在收到短訊或電郵時顯得異象緊張或驚嚇、不太願意上學或外出,則有可能是遭受到網上欺凌。
如果你的孩子使用電腦或手提電話後顯得憤怒、抑鬱或苦惱、不願意討論他們在電腦和手提電話上做些什麼、或異常地從平常的朋友圈和家庭圈中抽離,作為家長也要特別留意。
同樣地,孩子或青少年如果有以下行為,也可能是牽涉網上欺凌:你經過的時候,他們迅速關掉熒幕或程式、被限制使用電腦或手提電話時異常生氣、迴避討論他們在電腦或手提電話上做什麼、或使用多個網上帳戶(使用不屬於他們自己的帳戶)。總之,如果少年人使用這些通訊設備的行為與以往不同,家長則需留意找出原因所在。
***節選自上官賢恩編著《網絡孩子——父母教養新思維》
書籍介紹
停課在家,孩子沒什麼可做,只好上網上網上網……網絡沉迷、網上欺凌、打機成癮……如何保護孩子健康成長?教養網絡世代必備的父母書,本書九篇文章,由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專家撰寫,當中不少是父母,與讀者分享網絡科技如何影響孩子成長和學習。每篇文章附「父母教養新思維」,幫助父母善用科技,培育智慧孩子。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