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閱讀
[書籍介紹]《網絡孩子——父母教養新思維》2 網上欺凌持續的因素
突破機構 Breakthrough 2020-03-20 11:40:49

最近關於網上欺凌的薈萃分析研究顯示,網上欺凌持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攻擊性行為道德解離(Moral Disengagement)傳統的欺凌是直接的攻擊性行為,而網上欺凌是間接的。人們參與網上欺凌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包括:報復、憤怒、顯示自己的技術,或是單純地覺得好玩,用來自娛。認知同理心不足(即理解別人情緒的能力低)是網上欺凌中的要素;而自戀也有關係,即為達到個人目的而剝削或利用別人。至於受害者,其中有不少本身的社交能力低,或有過度活躍,這些人似乎更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網上欺凌會帶來什麼影響?根據Kowalski(2014)的薈萃分析,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抑鬱和焦慮分數偏高,而自尊心分數偏低。這可能是網上欺凌的原因,也可以是網上欺凌的結果。


另一項值得留意的是,網上欺凌與高社會經濟地位背景也有關聯。愈多機會接觸科技,就有愈多機會接觸網上欺凌。高風險的上網行為之間也有關聯,例如提供個人資料也有機會遇上網上欺凌,不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都有這樣的現象。


處境因素

曾遭傳統欺凌的孩子也很有可能遭網上欺凌。分別在於,遭網上欺凌的人通常不知道欺凌者的身分,這種隱藏的身分讓不法分子欺人更甚。


旁觀者和見證人都有很重要的角色,他們通常都不想牽連其中。但他們不做任何事的時候,其實已經在助長欺凌的風氣。在一個台灣研究中(2010),大部分台灣https://app.grwth.hk/share/1/1532學生對網上欺凌的態度都是漠不關心。雖然大部分青少年面對網上欺凌時會向同輩傾訴,但可惜的是,這些同輩通常都不會採取任何行動,因為他們都想避免衝突。


身邊人因素

如果同輩可以更有同情心,他們應該正視所見到的現象,為受害人發聲,或者告訴其他成年人。這可能有助改善情況。正視網上欺凌的人要注意,千萬不要轉寄傷害性的信息或圖片,間接地參與網上欺凌。同輩之間可以互相支持,合力營造一種氛圍:不論在網上還是普通生活,旁觀者都拒絕與這些負面行為者同流合污。


學校對於監管網上欺凌都有很大責任。Williams & Guerra(2007)的研究指出,那些認為自己能投入學校生活,又認為學校氣氛是可信賴、公平和美好的學生,較少遇到言語和身體上的欺凌。相反,冷淡的校園氣氛會帶來苦惱和不安感,這樣的氣氛更易潛藏網上欺凌的行為。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是一大重要因素。會欺凌別人的學生通常與父母關係較差,而且父母也不太理會他們。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和懲罰,最有效阻止網上欺凌風氣蔓延。


因此,得到同輩的支持、積極的校園氣氛和父母的監管都有助保護孩子遠離網上欺凌。 




***節選自上官賢恩編著《網絡孩子——父母教養新思維》


本書介紹

停課在家,孩子沒什麼可做,只好上網上網上網……網絡沉迷、網上欺凌、打機成癮……如何保護孩子健康成長?教養網絡世代必備的父母書,本書九篇文章,由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專家撰寫,當中不少是父母,與讀者分享網絡科技如何影響孩子成長和學習。每篇文章附「父母教養新思維」,幫助父母善用科技,培育智慧孩子。


=======

相關文章:

《網絡孩子——父母教養新思維》1  保護孩子免受網上欺凌

《網絡孩子——父母教養新思維》3   父母可以怎樣保護孩子免受網上欺凌?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