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欺凌與傳統欺凌都有相同的特質。兩者都是攻擊性的行為。兩者出現在權力不均等之時,而且欺凌行為都會重複出現。在網上欺凌的情況中,較懂得運用科技的一方與被欺凌的一方在權力上不均等。
網上欺凌與傳統欺凌的不同
網上欺凌與傳統欺凌也有不同之處。網上欺凌者常常認為自己的身分是隱藏的。當人們毋須公開個人身分時,通常都會做一些面對面時不敢做的事。這種「去個人化」的情況下,同情心或後悔的心情都會大減。換句話說,使用科技來欺凌的人很容易會做出殘酷的事情,因為網上欺凌是「遙距」的欺凌,欺凌者不會看到被欺凌者的即時反應。
網上欺凌與傳統欺凌所發生的時間都不一樣。網上欺凌可以發生在一天的任何時間,而不只是在上學時。網上欺凌有很多潛在的觀眾,可以像病毒那樣蔓延、一發不可收拾;因此,會對被欺凌的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青少年人不懂得用平時處理面對面關係的情緒,來處理網上受傷的情緒。網上欺凌的經驗與以往在學校飯堂或操場所發生的欺凌事件不同。被欺凌的人看不見欺凌者,也看不見和感受不到來支援他的人的反應,沒有任何人與被欺凌者共鳴,使他感到更無助。而且,這樣的情況下,也很難會有權威人士介入調停,加上網上欺凌的速度很快、又沒有個人接觸,很容易令一些不會當面欺凌別人的人也加入這個嘲諷的行列。網上的負面評語會一直存在,持續性比當面的欺凌更久,而網上欺凌也令受害者無處排解他的情緒。
在Walrave & Heirman(2001)的研究指出,長久地作出網上欺凌的人,通常都會限制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這是因欺凌者意圖將自己的壞行為包裝成良性的表現。
網上欺凌的結果
經歷過網上欺凌,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包括:焦慮、抑鬱、濫用藥物、難以入眠、身體病徵增加、學習表現下降、曠課、逃學、輟學、謀殺和自殺。此外,網上欺凌更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為網上的通訊本質上就是可複製的、不容易有情緒反應、不能控制接收過程、相對地持久,以及隨時都可以接觸,這些特質使網上欺凌很容易變成持續的習慣。
由菲律賓的一個維護組織「菲律賓停止欺凌」(Stop Bullying Philippines),發起一個非正式調查顯示,當地最普遍的網上欺凌平台就是Facebook,第二名的手提電話,但已被Facebook遠遠拋離。欺凌者會攻擊受害者的名聲、外貌和他的意見,所以,雖然社交媒介有助青少年建立同輩關係,但也可能成為接受負面信息或使他們受傷害的平台。
***節選自上官賢恩編著《網絡孩子——父母教養新思維》
本書介紹
停課在家,孩子沒什麼可做,只好上網上網上網……網絡沉迷、網上欺凌、打機成癮……如何保護孩子健康成長?教養網絡世代必備的父母書,本書九篇文章,由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專家撰寫,當中不少是父母,與讀者分享網絡科技如何影響孩子成長和學習。每篇文章附「父母教養新思維」,幫助父母善用科技,培育智慧孩子。
=====
相關文章:
《網絡孩子——父母教養新思維》3 父母可以怎樣保護孩子免受網上欺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