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不易看見的需要
樸思藝術成長中心 Imbrace Artraining Center 2019-11-06 10:34:28

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簡稱SEN)為近年在學校與家庭中一個廣為人知的代名詞,意指在學習上有特殊需要的學童。根據教育局2019年的最新文件,SEN學童主要包括以下九類,包括:讀寫困難/障礙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智力障礙肢體傷殘視覺障礙聽力障礙言語障礙精神病,亦即是包含了一些容易被其他人看見的特殊需要(如視障和肢體傷殘)和一些不容易被人看見的特殊需要(如讀寫困難和聽力障礙)。

全方位學習的時代

除此之外,近年教育局致力在學校推行全方位學習,教育局網頁指出「全方位學習強調要讓學生在真切情境和實際環境中學習。這些切身體驗能夠令學生更有效地掌握一些單靠課堂學習難以達到的學習目標。」意思是期望學生在課堂外發展其潛能,甚至走出課室學習,達至多向發展。在理念層面,筆者絕對認同為學生們提供更多課堂外的學習經歷,讓學習不再局限紙上談兵,而是在生活中實踐。

筆者在不同的學校及機構合作時,接觸過很多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普遍地,不論初小還是高中,學校、機構甚至家長會期望我們為著孩子的特殊需要給予一些「治療」或「培訓」,為孩子帶來轉變,主題包羅萬有,例如專注力、社交技巧、執行技巧、記憶力、升中適應,甚至生涯規劃也曾試過。誠然,對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在主流學校生活及成長,以上「技能」有莫大的用處,唯SEN中的E除了說明這班孩子在教育(Education)上有特殊需要外,筆者認為另一個E同樣重要--情緒(Emotion),他們是一班同時擁有特殊情緒需要的孩子。

有限智能的孩子:我做不到,好辛苦!

因此,筆者認為若要做到全方位發展,孩子的內在情感和情緒同樣需要被照顧到。

記得在一個專注力訓練的小組中,組員正在討論一個集體創作,一位有限智能的男生突然不願參與,坐在一旁掩著頭,哭了起來。經過一輪安撫,他只說了一句:「我做不到,好辛苦!好攰!」原來,男生不理解組員的討論,同時想到完成了筆者的小組後,他還有下一個課外閱讀小組,壓力按捺不住湧了出來,當下情緒就來了。

有限智能的孩子一般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較弱,掌握的字詞較少,但不等於他們對自己沒有要求,他們都會渴望獲得認同,眼見同儕做得到,也期望自己可以跟得上進度。但礙於其等殊教育需要,在日平的課堂可能已積壓了不少挫敗感,而成功感又未能累積時,壓力到頂時自然會吃不消,擋也擋不住。

AD/HD的孩子:今日可唔可以抖下?

另外,在我們眼中,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精力充沛,一天到晚都可以停不了的東奔西跑。然而在一個社交技巧小組中,一位患有AD/HD的孩子眼紅紅的問我:「Nic Sir,今日可唔可以抖下?」起初我以為他身體不適,他否認後再說明:「這個是我今日第四個小組了。」原來他來中心上小組前,已經在學校參與了親子活動,還有英文班和體操班,然後才到中心上社交技巧小組。筆者一問之下,原來小組中大部份孩子的週末都要上三至四個小組或興趣班。有見及此,筆者在往後的小組中為他們安排了靜觀的休息時間,組員均十分享受,而短時間「差電」也讓他們更有活動和動力去投入小組當中。

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有著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特殊需要,家長和學校安排體驗式活動和多元化學習固然是好,讓學習有更豐富的層次,也更容易發掘他們的強項,讓他們建立成功經驗,累積自信心。與此同時,筆者認為加入情緒和心靈上的關顧同樣重要,因為除了技能需要裝備,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也需要在心靈層面裝備和強化,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發展。


筆者:王域治先生 Nic Wong(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 / 註冊社工 / Imbrace創辦人)

愛自然愛動愛挑戰愛天馬行空,不甘現狀,常常思考怎樣衝出框框創造新玩兒。

瑞士歐洲研究院(EGS)表達藝術治療副修心理學碩士畢業,熱愛瑞士的青草藍天,更愛香港的人情味和廣東話的鏗鏘味。Nic熱愛兒童及青少年工作,在不同機構及學校服務超過10年後,希望突破現今社福制度框架,與友人創立Imbrace。「Imbrace」取自Embrace(擁抱)一詞,即在藝術中讓人擁抱自己;Imbrace的理念是I'm brace,即在治療室內,我們會是你的支撐,讓你在生活中成為自己的支撐(In Art, I am your brace. In Life, you are your brace)。我們期望在藝術中,與孩子及家長一同學習,一同成長。

歡迎與我們聯絡作免費服務評估(6101 6696)。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