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錯過的香港出水文物及宋王臺港鐵站工地出土文物
2016年7月中,關島大學副教授/香港海事博物館研究人員Bill Jeffery 博士帶領一眾香港水下文化遺產小組的成員,在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協助下,於西貢糧船灣打撈出一只約千年歷史的宋代船錨。經過本館約兩年的修復及研究,終能首次向公眾展示本港的水下考古成果。是次重要考古發現,展示香港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擔當著避風、補給、啟航地的角色。古物古蹟辦事處又特別借出數年前於聖山北(沙田至中環線宋王臺港鐵站工地)宋代遺址出土文物,8月14日起於本館隆重展出。
由香港海事博物館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合辦的《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選取中國南宋至清初這一獨特歷史時段,從商品貿易、宗教發展、文化交流、古代史跡和水下考古等多方面,展現中國,尤其是南海沿岸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及其在促進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與貢獻。
展覽以2017年國家文物局主辦、廣東省博物館承辦,於德國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及意大利羅馬威尼斯宮國立博物館舉行的展覽為基礎,重新策展,更結合香港、「南海I號」、「萬曆號」、「南澳I號」各年代沉船的最新水下考古發現。展期由2018年8月14日至11月11日在中環八號碼頭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
觀眾將飽覽逾二百件/套內地及本地收藏,包括廣東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泉州海交史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羅定博物館、香港海事博物館、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及本地其他重要收藏。品類涵蓋精美陶瓷、金銀寶石、外銷畫、絲綢、石雕、古籍及地圖、金屬器、竹木器、船模型、海圖等。
香港海事博物館總監韋持力先生表示:「是次將首次展出一些文物,反映古時中國約五百年的千絲萬縷、多元化而豐富的貿易關係。我衷心感謝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解囊,讓展覽得以舉行。」
展覽策展人兼本館副總監(策展及藏品)陳麗碧博士稱:「是次展覽目的為讓香港市民、內地及海外遊客了解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角色。透過再次與廣博及國內多間博物館的合作,此展覽也會重現海上絲綢之路中東西匯流的發展,香港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引起大眾討論海上絲路發展,對本地歷史加深了解之餘,對海上絲綢之路以至全球化發展作深思。」
是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廳及民政事務局支持,並由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贊助。
《 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
地點: 香港中環八號碼頭 (香港海事博物館)
展期: 2018年8月14日至11月11日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五 09:30-17:30 ;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10:00-19:00
門票: $30 (成人) / $15 [長者(六十歲及以上)/ 學生/ 兒童(十八歲或以下) / 殘疾人士(及一名陪同看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