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家長教養】育兒無方程式:「執櫃桶」重整內在迎挑戰
GRWTH日報小編 2025-04-29 05:28:21

從寶寶呱呱墜地一刻,不少父母都鍥而不捨去尋找育兒方程式,希望能得到秘笈,從此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香港家長教育學會(HKPEA)榮譽顧問、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及副教授陶兆銘卻一語道破這種家長教育的神話︰「成長本身,根本就無方程式。」他認為,在談管教子女之先,更重要的是家長先認真「執櫃桶」,當他們整理好自己的人生,不把個人負面經歷複製到下一代,自然有能力去應對育兒路上的種種困難和挑戰。
 

(設計圖片,robuart@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當坊間的家長教育,都是普遍重視parenting(親職實踐)時,陶兆銘說,HKPEA更關心的是parenthood(親職歷程)。「兩者的分別,在於parenting往往是提供做父母的方法、技巧;而parenthood則是重視為人父母的歷程,如何發揮其成長動力。」
 

陶兆銘(受訪者提供)

自覺差勁 怎教也不會教得好
他續稱,parenting和parenthood兩者是互為影響,因此單靠閱讀教養書籍,很多時家長非但不能感到自己有進步,有時甚至會愈讀愈挫敗,「明明專家教的那十招八招,我已經全部學足,還說這些方法是證據為本的,但連證據為本的方法,我都用不到,行不通,那麼問題一定出在我身上」,陶兆銘一口氣說出不少家長的心聲。「當家長覺得自己差勁時,無論他怎樣教,也不會教得好,因為一個覺得自己差勁的人,是解決不到困難。」

他強調,自己並非否定parenting,的確,子女由嬰兒發展至小孩、青少年甚至成人,每個階段都各有不同需要,父母應該要有基本認知。然而,每個子女都很獨特,因此愛子/教子並無方程式,「成長本身,根本就無方程式。而子女和父母,其實彼此是在一起經歷成長。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會面對很多不確定的情况,父母亦然,他們同樣有很多未知數,很多不知怎樣做的狀况」。

勿把成長不幸延續下一代
那麼,為人父母,怎樣才能茁壯成長呢?關鍵在於「執櫃桶」!HKPEA前主席梁紹龍透露,該會推行多年的「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心繫家庭』家長教育計劃」,其中工作坊的重點,就是幫助家長重整自己的內在狀態,「我們希望能夠引導家長回望個人的成長經驗,當中除了包括事件、經歷,也許更會涉及一些人,包括恩人或傷害過自己的人,再藉着反思,從而曉得不把過去成長的不幸,延續至下一代」。
 

梁紹龍(受訪者提供)

陶兆銘表示,這個「執櫃桶」的過程,並不輕省,尤其是「櫃桶」亂得很的時候,要翻出很多本來不想見、不想再觸碰的東西,難免會有很多眼淚,但總要相信,這些眼淚,是可以幫助自己成長,走得更遠。「當家長能夠成長得到,子女自然也會成長得好。而不少家長在重整人生故事時,又會發現,原來自己亦有很多長處,也有一些經驗和方法,以及有很多資源,是可以幫助自己去面對大大小小的困難和危機。」

同行者互相扶持、取經
梁紹龍又謂,該會辦的家長教育工作坊,都是採以小組形式,「我們會提供指引,然後讓參加者圍在一起,傾心吐意。其實每次工作坊,有很多眼淚之餘,亦有很多歡笑聲」。

陶兆銘指出,在育兒路上,有「同行者」是十分重要。「因為很多時候,家長獨個兒面對問題,會覺得很孤獨,甚至會自我否定,『是否我做得不好?』、『我是否不合格的父母?』但假如能夠和其他家長一起傾談,便會發覺,原來其他家長,也可能一樣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他笑言,試過有家長聽完另一個家長的分享後,頓時釋懷說︰「原來我都不是很慘,他比我更慘。」因此,這種互相支持,是有助家長釋放壓力,亦可從中互相取經。「雖然我們不斷強調,愛子沒有方程式,但個別家長某些經驗,確實可以啟發到另一個家長,是否都值得學習?或者嘗試把方法調校一下,更加切合自己子女的特質呢?」

轉角度思想 焦慮也值得感恩
常言道「養兒100歲,長憂99」。陶兆銘承認,現在做家長很不容易,充滿焦慮,焦慮會令人辛苦,但若能轉換角度去思想,能有這些焦慮,其實都值得感恩,「有幸做父母,有機會為子女擔憂,都是一種福氣來的。而有焦慮,也證明你緊張子女成長,如果一個家長完全無焦慮,這個可能是更加大問題」。
 

雖然做父母不容易,但這個身分,其實也是上天所賜的福氣,值得感恩。(設計圖片,imtmphoto@iStockphoto)

•善用科技:AI具3「A」優勢 利家長教育
HKPEA早前與聖方濟各大學兒童及青年研究中心合辦「AI世代下的親職意義和成長研討會」,探討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家長教育。陶兆銘既是當日講員之一,亦是台下觀眾,他綜合一眾講者意見後,作出4點總結︰當講及AI和家長教育,一定牽涉parenting和parenthood的課題;其次,家長需要對AI有認知;再者,AI並非洪水猛獸,運用在家長輔導層面,有一定幫助;但AI不能取代家長與子女之間,或是家長教育工作者與家長之間,彼此的真實同在和分享人生經驗。

「當日有與會家長問到,如果子女假手ChatGPT做功課,怎麼辦呢?又或是現在很多AI聊天機械人都有不同角色,可化身男朋友、女朋友等,假如孩子過於沉醉在虛擬世界,分辨不到真假,又怎算呢?」陶兆銘指出,這些都是parenting的課題,但同時亦是parenthood的問題,「當日參與討論的朋友也有說到,為什麼小朋友要沉醉於虛擬世界,那一定是真實世界出現了問題,令他無別的選擇,或者只能選擇虛擬世界。這會否是因為家長太過沉醉於工作世界,忽略了和子女共處、同在的時間呢?因此,即使這是一個parenting的課題,其實家長都需要從parenthood入手,返回自身的成長歷程」。

他補充,在AI世界中有很多可能,因此,家長首先要有認知,否則容易自亂陣腳,會很驚、很擔心。陶兆銘又引用當日另一名講員、HKPEA榮譽顧問陳廷三所言,AI並非洪水猛獸,科技發達,是有助促進人類進步,若能善用和盡用AI,不論在生活或為人父母上,都會帶來裨益。
 

AI並非洪水猛獸,若能善用和盡用,可為家長教育帶來正面影響。(Weedezign@iStockphoto)

無法替代「同行者」角色
梁紹龍舉出一個善用AI的例子,「我當日負責帶領其中一個分組討論,有媽媽分享,AI實際上幫到她減省教小朋友做功課的時間,若能好好運用減省出來的時間,跟孩子一起玩、一起相處,絕對是美事」。

除了在parenting,AI在parenthood亦有很大貢獻。陶兆銘透露,使用AI聊天機器人作為家長輔導的方式逐漸流行,因為它有3「A」優勢,「第一個A是Affordable(可負擔),因為對經濟狀况不太好的家長,如果要他們付費上家長教育課程,或者見輔導員,其實都不容易,但透過AI聊天機器人獲得教育或輔導服務,很多時都不需要金錢,或者很便宜;第二個A是Accessible(易接觸),基本上,AI是24小時運作,家長任何時候想拿意見,都可獲得即時回覆;第三個A是Anonymous(匿名的),或許有些父母,尤其是爸爸,不想被人知道自己正在面對一些困難,用AI Apps求助,就無人會知道」。

不過,雖然AI可為家長教育帶來正面影響,但始終無法替代親子間的「骨肉」關係,又或者家長教育工作者的「同行者」角色。「我曾經叫AI聊天機器人講述一下個人不開心的經驗,它很直接告訴我︰『我無的,我是沒有自己的經驗。』但無論對子女或家長來說,能夠有人向自己分享人生經驗,這才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陶兆銘語重心長地說。

•知多啲:免費親職講座及工作坊
HKPEA成立於2009年,會員都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家長教育課程的學生和畢業生,並致力推動「以父母為中心」的家長教育,冀能提升家長的親職效能感,讓他們享受為人父母的歷程。

該會自2016年起,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下推行一個為期3年,共分3階段的「賽馬會『心繫家庭』家長教育計劃」,至2019年,該計劃已被納入為「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之一,並歡迎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及特殊學校的家長,透過所屬學校或社區免費參與,藉着合共22小時的親職講座及工作坊,與「同路人」一起在親職旅程中經歷反思與學習,彼此成長。詳情可瀏覽機構網頁www.parenteducation.org.hk
 

HKPEA經常在學校及社區舉辦免費親職講座及工作坊,期望更多家長學懂整理自己的人生,彼此互相扶持。(HKPEA提供)

====
原文轉載:《明報》香港學校網《
家長教育.育兒無方程式:「執櫃桶」重整內在迎挑戰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