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教育
【創意教育】「秦始皇」現身小學校園講歷史 「築長城」畫草藥 活學中華文化
GRWTH日報小編 2024-02-29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創造了絢爛多姿、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時至今日,許多價值、觀念、智慧仍然影響深遠。近年不少學校推動傳承中華文化歷史,設計各式各樣活動,學生不再乖乖坐在課室聽書背誦,而是透過親身體驗,從多方面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在新春假期前的一天,天水圍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下稱可銘學校)圖書館主任董雅詩帶領校內學生穿越時空,回到秦朝,由秦始皇、官兵和民女介紹抵禦外敵的萬里長城。
「長城是自秦統一六國後,為防禦匈奴入侵修築而成,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這條長逾2萬公里的城牆,象徵着中華民族堅毅頑強的精神外,亦帶着保家衛國意義、維護國家安全意識,遂成為今年『同齡同心學歷史計劃』的其中一個主題。」董雅詩解釋。

 

長城模型:學校挑選不同物料及大小的模型,讓小三小四學生了解長城不同地段的山形形態。

STEM Sir講解拱頂建造法
要學習中國歷史,不一定閱讀長篇大論的歷史書籍,生吞活剝地記入腦,董雅詩特別安排學生扮演秦始皇、官兵等,以輕鬆手法提升學生對歷史興趣,感受中華文化。體驗日當日,以活動教學為主,「課堂上老師以影片播放相關歷史知識外,師生一起動手製作長城模型,從中了解依照山形地貌變化的城牆主體。另外,亦有用iPAD共享AR雲遊長城的體驗,從實景視角上『親歷其境』地游走長城、觀察城牆面貌及體驗險要段落,以沉浸式體驗之旅,增加學生對歷史的尊重、了解和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

 

增添趣味: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特意安排學生扮成秦始皇、官兵及民女,以提升學生對歷史興趣,認識秦朝時興建的萬里長城。
 

用iPAD共享AR雲遊長城,可從實景視角上「親歷其境」,屬沉浸式體驗之旅。

她更特別請來「STEM Sir」鄧文瀚主持講座,將STREAM、中國文化和國安教育融合起來,「STEM Sir用方糖模擬長城拱頂的建造方法,特別是最頂端的拱頂石便是契合兩邊石頭並承受其壓力的重要一環」。此外,他還講解了排水溝、擋水磚、吐水嘴等排水設施,趣味十足,亦讓整個雲遊長城主題更圓滿。

可銘學校整個「同齡同心學歷史」計劃以年級分為3個學習主題,長城是小三及小四的課題;初小是比較易明、帶趣味的中國神話和傳說,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故事不但蘊藏古人豐富的想像力,還反映數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堅毅、善良及為人服務等可貴精神。

課堂內容會播放介紹神話的影片,學生還會動手DIY神話主題的沙畫及書籤,以不同的手作活動,讓初小學生感受文化及傳統藝術之美,並使其對古代文學有基礎的認知。

邀註冊中醫介紹四氣五味
高小的中華文化主題則是中醫藥與生活,董雅詩認為這個主題比較貼近生活,「中醫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商朝,它歷經幾千年的臨牀觀察而演變,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及健康的價值觀。而在疫情期間,中草藥更有助攻治新冠病患,紓緩各種新冠肺炎的症狀」。

中藥知識並非教師們的專業,為免灌輸錯誤資訊,學校特邀請註冊中醫黃文偉介紹中草藥的概念,講解四氣五味。「四氣是指寒、熱、溫及涼;五味則是酸、苦、甘、辛及鹹。不少中草藥相當常見,就如清熱祛濕的五花茶便是最佳例子,成分有杭菊花、木棉花、雞蛋花、槐花等,而這些植物十分常見,就如校門前亦有種植雞蛋花,讓學生有更深刻體會。」董雅詩說。
 

草藥圖鑑 高小學生認識中草藥後便繪製中草藥圖鑑,畫上草藥外貌及寫下其功效。

繪中草藥圖鑑 製防蚊蟲香包
身為五年級學生的吳泓曄對中藥主題相當感興趣,「之前並不了解中藥,聽完中醫講解後,發覺很多常見食材原來也是中草藥,除菊花、雞蛋花外,沒想到生蠔殼洗淨曬乾後,磨碎便能入藥,學名叫牡蠣。從展現板上亦知道藥物的真身,好似杏仁、紫蘇等」。

 

學生感興趣:五年級學生吳泓曄(左)及歐梽琳(右)對中藥主題相當感興趣,最深印象是認識了五花茶的材料。

實踐方面,學生要繪畫中草藥圖鑑,畫上多款草藥,並寫上其功效,鞏固對草藥的認識外,還發揮了藝術創作力。而六年級的歐梽琳最開心是自製中藥香包,「在課堂上將薄荷、紫蘇葉、丁香、艾草、藿香等剪碎後放入香包之中,香氣不錯,掛在身上可以防蚊防蟲」。
 

高年級學生在課堂上,以薄荷、紫蘇葉、丁香、艾草、藿香等製作防蚊中藥香包(下圖)。

體驗日一天設計3個主題,會否覺得把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了呢?「我們會依據學生程度,如果只是中醫藥一個主題,可能低年級同學會感到吃力,始終中藥的用詞及理論比較艱深。今次活動學生的反應比想像中好,除了閱讀外,還有其他延伸活動,始終最近提倡『從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所以會有一些動手做的活動給學生。」

小學辦文物展:近距離觀賞龍袍、「萬壽無疆」碗
認識中華文化是實踐國家安全教育的起步點,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下稱德兆小學)早於新春假期前一個月舉行了「中華文化日」活動,當中重點落在「昔珍薈舍在德兆」的「昔珍、昔、今;看我中華文化」,展出35件由商朝至近代的文物。

「今次文物展是本港小學第一次舉辦,過往在中學亦有類似展覽。是次文物由私人團體『昔珍薈舍』借出,讓學生透過欣賞歷史文物,從而了解文物藝術背後蘊含精義,推廣中華文化及藝術,亦希望推動中國文化傳承與保護。」校長温志揚說。
 

温志揚

温志揚去年初在香港故宮博物館欣賞展覽時,認識「昔珍薈舍」主席李百貴,二人一拍即合,加上今年適逢德兆小學創校20周年,温志揚便與李百貴合作籌備較大型的展覽。是次文物以「家」為主題,展品圍繞衣食住行,展出不同朝代的碗碟、貨幣、擺設、髮飾等,最注目必定是兩件清代龍袍。
 

細味文物: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的學生能近距離欣賞兩件清代龍袍(右圖),以及印有萬壽無疆字樣的清代瓷碗(左圖)。

從中了解「九五之尊」含意
龍袍分為禮服、吉服、常服3種,禮服為最高級別服飾,只在祭祀、朝會等典禮場合穿著;常服則是於大型祭祀的齋戒期穿著,以示對神靈恭敬。至於今次展出的則是藍地納紗龍紋吉服袍及藍地緙絲龍紋吉服袍,於重要吉慶節日及小型祭祀場合穿著,屬於上下連屬的通身袍,特點是圓領、大襟及馬蹄袖。

 

清朝龍袍:清朝的藍地緙絲龍紋吉服袍,緙絲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品,袍上繡上八條龍紋,第九條龍紋則在內裏。

「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這亦可在龍袍上找到九與五的含意。袍上繡上九條龍紋,分別在兩肩、前胸、後背、前後下襬左右各繡一條,共八條,而第九條則繡於內裏中;至於五則是指龍的五爪。」温志揚解釋。李百貴更於展覽前向學生舉行特別講座,讓大家先了解展品,「我們安排了30名高年級學生作導賞員,同時圖書館特別安置了一些關於文物的圖書,以及其他延伸活動,讓同學對歷史文物有更深入的認識」。
 

傳統技藝:展覽後還有一系列延伸學習,在春節假期前的中華文化活動日,更有專人教學生寫揮春、學習傳統的扯鈴(圖)。

眾多展品中,温志揚印象最深刻的是瓷碟,「好似萬壽無疆是祝頌帝王的說話,清代御窰為慈禧太后生產慶壽專用的瓷器便會印上萬壽無疆。另外,還有一隻清朝瓷碟曾用鋦釘修補。這方法是以類似用釘書釘的銅絲嵌住抓牢的方法將碟復原,可以做到滴水不漏,耐熱而不裂開」。在物質豐富的今日,修補對學生而言是比較難理解,但古時生活艱難,人們往往養成節儉持家的習慣,對家中每件物件都十分珍惜,他希望以此瓷碟讓學生學懂珍惜擁有的物品。
「今次能近距離接觸文物,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非常興奮,畢竟在博物館內參觀,也只能隔着玻璃來觀賞,看後未必知道其背後意義,有點隔岸觀火的感覺。今次讓學生透過實物、接觸(近距離欣賞),引起興趣,有助知識內化。」温志揚補充道。
====
原文轉載:明報HappyPaMa教得樂《文化教育.「秦始皇」現身小學校園講歷史 「築長城」畫草藥 活學中華文化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