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注意「獎賞」和「表揚」的目的?研究發現,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被提供「獎賞」之後,更不容易完成任務。
例如一位因為幫助他人而獲得「獎賞」的孩子,一旦停止「獎賞」,
- 獎賞和表揚有機會造成「維持原有成績」的壓力,
從而阻礙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動力。 - 獎賞和表揚有機會降低人對所作事情/行為的興趣,
因為目標已變成了爭取更多的獎賞和表揚。 - 我們有可能會開始想著如何維持受到正面評價,
人便會變得愈來愈保守,甚至不願去冒險,而冒險是創造力的先決條件。
假若父母以「獎賞」將焦點放在孩子追求更好的學業成績上時,
- 失去對學習本身的興趣
- 容易在面對挑戰時迴避 /半途而廢
- 不願意作深入的思考
簡單而言,父母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為「獎賞」和表揚把關,
那麼,到底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艾爾菲·科恩在其著作《無條件養育》中認為,
看到這裏,許多父母可能會感到疑惑,甚至會反問:
- 當你忙了一整天的工作,
回到家裏發現孩子只是馬虎地完成功課,對 明天測驗的課題又完全沒有溫習的打算,還在嚷著要打機…… - 當你已經心情煩亂,公事、家裏的事都壓得透不過氣,孩子不但沒好好吃飯,還把餸菜弄得一片狼藉……
面對以上處境,父母難道還是不能責備?不能有半刻「
然而,即使孩子未達到你的期望,也不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在「撤回」愛。例如:你因孩子某次考試失利,而
「愛的撤回」對孩子來說,是極其殘忍的。
作為父母,可以時刻提醒自己去反思,
- 孩子把功課馬虎了事,背後原因是什麼?是否功課太艱深,孩子不明白但又不敢於表達?是對學習失了去興趣?
還是其他原因? - 孩子急着去打機,是否在暗示希望得到你的陪伴?還是學習壓力令他/她想去迴避?
- 孩子沒能乖乖坐着吃飯,是否身體不舒服?還是想向你撒嬌?
- 當你發怒去責備,看孩子做什麼都不順心的時候,是否只是你自己的情緒沒有處理好?
無條件的愛不是寵壞孩子,放縱孩子為所欲為;相反,父母需要學習去放下身段(不是尊嚴),拋掉批判,與孩子同步同行,了解他們的感受,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引導並鼓勵他們去探索,讓他們擁有自主的正向人生。
相關文章
【教育學堂】您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