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閱讀方法 / 技巧
【教育學堂】您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嗎?(1)
xen_SOLT 心靈研習室 2021-07-16 15:59:02

最近跟一位媽媽面談,因為她打算安排小朋友做繪畫分析。

通常在第一個環節會先安排跟家長會面, 目的是希望了解小朋友的情況家長希望小朋友做分析的原由、家庭狀況等等, 亦即所謂的「套料」。作用是希望藉由資料以方便跟小朋友建立互信, 更為重要的是觀察小朋友的家庭狀況、父母關係。 因為小朋友的情緒跟行為,99.9% 與家庭和學校有莫大關係。


假若一位小朋友生長於一個暴躁家庭, 他的言行必定會相對粗野 ,情況如同你參加一位太太的聚會, 當中都是性情中人, 太太們都以「死佬」、「衰佬」來形容自己的丈夫, 忽然你以「譚道德」式的對白說:「我夫君」 ,那必然會顯得格格不入。

面談中,那位媽媽提到會以獎勵的模式去管教孩子, 覺得非常湊效。說到獎勵模式大家都不會陌生, 隨意例子一大堆:
 

  1. 你測驗合格,我便給你.......
  2. 你乖,那便可以……
  3. 你合作,我就買……


獎勵模式現於日常
家長的獎勵有可能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變得物質化, 從幼兒時期的貼紙、玩具到零用錢,以致各式各樣的電玩……孩子的要求亦可能會隨著年紀而變得多樣化, 甚至對價值觀的概念變得含糊。

以上的獎勵模式可以嘗試理解為「有條件的愛」, 意思就是說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建立於條件之上, 一方需要付出而另一方會要求回報。

或許,我們都習慣於甚至認同獎勵模式,它的應用非常廣泛:由校園到商業社會以至社區建設,包括以前的勤工獎制度,以至現在買咖啡蓋印仔,甚至儲印花換禮品……一切都是源自獎勵規範,多勞多得、多買多送。
 


無可厚非,我們沒能全盤去避免獎賞的誘因,它可視為一種動力來源。父母要留意的,是把愛和關注作為獎勵的基石,一個深情擁抱、一句由衷讚賞、觸動心靈的功效遠勝於任何物質上的滿足。

情境1:獎勵是認同努力

Brian今次測驗取得90分,較媽媽預期的80分還要高10分;事前媽媽答應Brain,假若成績理想,便給他買新版的爆旋陀螺。媽媽在兌現承諾的同時,可以問一下Brain,是否明白為何媽媽會買新的玩具給他?

是因為他拿到90分佳績嗎?


 

是因為媽媽看到兒子的努力,認同兒子的努力而不單純是因為分數。輕撫一下孩子的頭/臉頰,給他鼓勵與肯定,讓他建立自信去面對挑戰。

Brian感受了媽媽給他的認同,往後便會更有自信做得更好。
 



情境2:兌現承諾  傳遞包容
Kate 今天參加小學入學面試,表現非常緊張,對答過程看似不太順利,爸媽跟她練習時的流暢頓變得結結巴巴。
媽媽為鼓勵Kate,之前答應她完成面試後帶她去吃她最愛的Pizza。現在的Kate,脹紅了臉,低頭不語。


媽媽把Kate擁入懷中,讚賞她的勇敢,給她鼓勵與支持,讓孩子敢於面對錯敗,勇於嘗試。之後,Kate還是高高興興的跟爸媽去吃pizza。


媽媽兌現了承諾,可能孩子表現並非理想,但Kate明白了,感受了父母的包容和體諒。

放下批判的接受與感受,讓孩子無顧慮地表達內心需要,協助他們建立正向的個人價值觀。


待續……​
 

相關文章
【教育學堂】您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嗎?(2)


====

圖片來源:xframe.io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