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出版的《Alexander and the Terrible, Horrible, No Good, Very Bad Day》可探討的題目眾多,今天我們談談其中一個:負面情緒。
主角Alexander是個小男孩,作者沒有透露他的年齡,但透過故事和圖畫提供的資料,這位小男孩大約六、七歲,按照他的體形,他該是三兄弟中的弟弟,即另外兩位男孩是他的哥哥;Alexander和兩位哥哥合不來。
Alexander有點像《藍精靈》裏的牢騷王,什麼都看不順眼和討厭,而這性格為他帶來不少挫折……
頭頭碰著黑
一天,他起床後發現自己的頭髮被吃過的「香口膠」黏住,從那一刻,他斷定自己將會有個「Terrible, Horrible, No Good, Very Bad Day」。果然,那天早上,只有他的麥片盒(Cereal box)裏沒有玩具;到了坐車回學校時,他對於坐不到「窗口位」而感到失望,儘管他告訴車裏的人自己容易暈車浪,卻無人理會。
倒楣的一天就由Alexander起床後發現自己的頭髮被吃過的「香口膠」黏住開始。
回到學校,老師嫌他唱歌大聲,又不欣賞他「隱形城堡」的畫作。當天,就連他最要好的朋友也遠離他……到了吃午餐時,他發現媽媽忘了給他帶甜品,看着其他同學有甜品吃,不是味兒。放學後,媽媽帶他和哥哥看牙醫,就只有他需要補牙,離開診所乘搭升降機時,他的右腳又被夾住,到樓下時又不慎跌倒,Alexander哭了,卻被哥哥取笑,他實在忍無可忍,揮拳揍打哥哥,剛好被媽媽看見……
媽媽帶着三兄弟去買鞋,但又只有他想要的鞋款缺貨,這時他說:「他們可要我買一對我不想要的鞋,但他們不能令我穿上它。」回到家裏,Alexander要吃他最討厭的Lima bean(一種形狀類似蠶豆的豆類,在香港不常見),到了洗澡時間,水太熱、「番梘」入眼;準備睡覺時,他又發現夜燈壞了,就連家貓也不願和他睡……
Alexander大呻洗澡水太熱、「番梘」入眼;臨睡時又發現夜燈壞了。
Alexander倒楣嗎?似乎是,書中他不斷反覆提及澳洲這個地方——他認為只要往澳洲,噩運便會消失。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負面情緒
我們看到Alexander的負面情緒因嫉妒心而起,而嫉妒心又源於「比較」:麥片盒有玩具,但他沒有;同學有甜品吃,但他沒有;哥哥沒有蛀牙,但他有;哥哥買到喜歡的運動鞋,但他買不到……
我們可能會覺得Alexander無病呻吟,他所面對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可是他所承受的痛苦就只有他才知道,煩惱大與小是主觀性的,故此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我們要看重的事情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孩子對於問題的反應。
Alexander口中的「澳洲」其實是個暗示:逃避與憧憬。它雖有點不切實際,但也起了個暫時紓緩的「止痛」作用,很多時候,我們是否也有着類似的想法?
《Alexander and the Terrible, Horrible, No Good, Very Bad Day》動畫影片,片長30分鐘。
《Alexander and the Terrible, Horrible, No Good, Very Bad Day》於2014年被改編成電影。(點擊觀看)
INFO
《Alexander and the Terrible, Horrible, No Good, Very Bad Day》(1972年出版)
作者:Judith Viorst
插畫:Ray Cr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