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囡雪雪轉眼已是小一生,半年多沒有上課,然後忽然由幼稚園生變小學生。我既掛心她的適應,又擔心她是否跟上學習進度。於是希望多了解她的感受,看看有甚麼需要我協助。不過,通常問她:「今天返學如何? 」或「今日學了甚麼?」,她都會繼續埋首在她的玩具當中,有一句沒一句的回應。
不過,有一天當我回家,見她把iPad遞過來,向我展示她拍的一幅照片。今次,我嘗試不用問題。我只是形容一下在照片上所見的東西:「我見到呢邊有幾隻公仔,另一邊有少少食物(玩具),果邊仲有好多隻蛋喎。」然後,她興致勃勃地告訴我,今日學校要她做一份數學功課,是要他們把幾個不同的雙數,用一張圖片表達出來。於是她拿出了12隻蛋、8隻公仔和4款食物,把它們一堆一堆放好,然後拍照。把照片上傳時,要在旁寫上正確數目。然後她更主動問我,當她用iPad拍照時,是不是我的手機也同樣會收到這相片? (果然是新世代,明白iCloud 運作原理。)
先分享觀察 再讓孩子回應
原來,要關心孩子不是用問題,而是先讓他覺得你明白他。先分享在孩子身上的觀察,用心聽他的回應,我們能得到的訊息會更多。
當我告訴她,我看到照片上不同的數目,她便跟我娓娓道來如何答這數學題。因為我分享時,她看見媽媽用心看這幅相,她願意跟我分享更多,包括她發現了iCloud的神奇之處。
於是我便明白,與其問小朋友10個問題,不如集中分享你在孩子身上的觀察。當小朋友感覺你與他connect,他自然會跟你分享今天所發生的事。將心比己,上班時,我們也未必喜歡上司每事問,每次的對話也是催進度,追問達不達標。
我們發出問題,本意固然是關心孩子,但問題本身卻有機會帶來質疑或焦慮,如其這樣,那我們就不要本末倒置。跟孩子分享一句我們由衷的觀察,「今天看來你有點累……」比起問「你做乜唔未做好功課? 」更能知道真正原因。到稍後孩子回校上學去,那麼長時間沒有正常社交生活,想知道他跟新朋友相處如何,說「我記得你之前同我講過,有啲擔心要適應新同學」比起問 「你同其他新同學相處成點?」更能Connect 孩子。前者讓孩子知道,我記得他關注的事,後者卻有機會令受挫折的孩子更羞於表達。
你又認為怎樣關心孩子最好?
====
歡迎到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跟我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hellobonniema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