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芸芸興趣班 點樣為小朋友揀先至最好?
家長新聞 - 多元學習坊 2020-12-14

 

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強,幾乎所有東西教一次就已學會。當已當大人的我們對照自己,現在學什麼都難以專注,記憶力又沒有小時候的好,25歲之後根本難以學會另一種語言。我們實在不難理解,為什麼父母都希望在孩子年幼時,趁他們時間充裕、學習能力又強的階段,多學一點。
 

香港家長用於子女教育的資源冠絕全球,這是2017年匯豐銀行的調查所得,當中部份資源便是用於孩子的課後活動及興趣班。我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其中一個研究範疇,是有關本地學童參與課外活動的情況。去年,她的一個有關香港幼稚園生的研究發現,參加較多興趣班的幼兒在社交能力及入學準備能力方面,表現較佳。而在芸芸興趣班中,本港最多人參與的課外學習,是英語班。在以英語為主導的香港教育體制下,這結果自然不難理解。
 


不過,更值得留意的是,興趣班對不同家庭的幼兒的影響會因「家長在家參與度」(Parental Involvement) 而異。簡而言之,若家長平日較少與幼兒進行互動、遊戲及學習的,興趣班對這些家庭的幼兒影響尤其正面。

 

反之,這些影響則沒有前者明顯。這結果反映出不少家庭,或因工作或其他需要,而未能有足夠時間與孩子互動。透過適量的支援,讓小朋友參與有質素的活動,能豐富子女的生活經驗,發揮其重要作用。對於雙親都要上班的家庭就不諱言,為免幼兒終日在家成為長老或家傭「培養」下的電視迷,情願多帶子女上興趣班學習。

 

 

真正按興趣而選

興趣班, 顧名思義應以興趣出發。請注意,是孩子的興趣,而非爸媽的興趣,別借孩子來完成自己的夢想,每個人也該為自己的夢負責。事實上,當孩子真心喜歡一件事,他們會不怕艱辛,周而復始地去做。好像我的女兒雪雪,小時候愛上了看《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是會要求我不斷重複地說同一個故事。那一年,我們足足看了300多條很餓的毛毛蟲。


其次是,家長可考慮孩子的活動模式以作參考,有些孩子在安靜的環境會更能專注,有些孩子需要大量互動才能投入。我們可先了解活動的特性是否與孩子配合,方才決定是否參加。

最後,我們更需理解,孩子自2-3歲開始,自主意識抬頭,若他們有機會參與選擇活動,一方面能令孩子感到自己的選擇被尊重,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學會承諾及堅持。美國親子作家科恩 (Alfie Kohn)曾說:「To take children seriously is to value them for who they are right now rather than adults-in-the-making.」既是自己有份作出的決定,孩子自然更能投入其中。

 

====
 

撰文:Bonnie Ng 吳凱霖

育有兩女的三職母親,主修國際關係,開設《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與家長分享世界各地育兒經驗,現為多元學習坊高級總監。著作有《跟孩子說ok! —釋放孩子的99種可能》,近年為不同報章及親子平台撰寫專欄。
 

最新推出多元互動情緒繪本系列 繪本以主角小女孩與「波」結伴同行開始,記下了她倆到不同地方遊歷的點滴片段! 三個常見情緒主題故事:《圓是手足情 》、《寄居蟹的「貝」包 》、《害羞的小松鼠》

預購網站:https://bit.ly/33qcdFT

查詢及預購http://wa.me/85267772116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