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全天候照顧孩子 媽媽也可以有情緒!
家長新聞 - 多元學習坊 2021-01-21

剛剛經歷與兩個孩子在酒店一同隔離14日的一打二生活,每天24小時朝夕相對。在酒店房內聽得最多的,是叫「媽咪」。一直以為自己EQ尚算不錯,但原來在高壓下,平日的好脾氣會慢慢消失。然後開始問自己,平日讀的理論,寫的文章還合用嗎?自己到底有沒有寫一套做一套?

 

別用自己的尺量度孩子

看著兩位可愛的小朋友成長,理應開心,卻在不斷被召喚的過程中,不禁心裏問:「明明平日能自己做到的事,為何要不斷叫我? 又明明經已24/7對著你們,難道還不夠嗎?」 但回望自己所寫的繪本和上回所寫的文章,都是寫著要用耶魯情緒智商中心所設計的RULER——去應對孩子的情緒。舉例來說,小孩子面對全新的環境不適應,先讓他認識這份感覺(Recognize)、明白(Understand)這是因陌生及封閉環境帶來的不安,並為這份感受命名(Label),或是無助或憂慮。接納他可能用哭泣及嘗試緊抱著你不放來表達憂慮的情緒(Express),容讓他情緒上有掙扎;然後,可能他在自創的遊戲中忘記那份不安的感覺(Regulate)。情緒就是這麼神奇嗎?問題就這樣解決嗎?
 

首先,有情緒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如何面對。孩子像海棉,只要我們接納他的感受,支持他表達情緒,然後他就有能力調節情緒。相反,壓抑才是讓孩子接納不了自己和情緒的元凶。

 

 

媽媽也可以有情緒

既然明白RULER的理論,那我又有何怪責他們的理由。所以,在聽到好多聲「媽咪」後,還是要深呼吸,讓孩子真實感受到,「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的情緒我樂意用心感受。」


與此同時,也請別忘記,我們自己都可以有情緒的。所以,這一刻,先多謝你會看到這裏,這刻可能是你難得的Me Time。看到有媽媽躲入衣櫃內的報導,就更明白當媽媽沒有喘息空間的苦。可能媽媽都覺得,孩子需要自己,所以我們放不下,但真的要特別邀請媽媽們一定要愛錫自己更多,孩子的身心靈發展固然重要,我們自己的身心靈平衡更加重要。因此無論多忙,請爭取每日都有一點Me time。即使我在隔離期間,完全沒有幫手,那就跟他們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等他們睡了,就看看讓自己開懷的節目,享受一刻鐘的寧靜,沖杯茶給自己嘆一下。

平日的生活中,也不忘向朋友、家人甚或幫工求救,讓自己每周最少有一節抖(放鬆)的時間,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簡單如買一件衫、嚐一個下午茶、做一次facial,任何一樣都可。媽媽可以重視自己的心理狀況,一點也不用內疚,因為充一次電,讓我們有力度過一周。

 


告訴孩子媽媽也有喜歡做的事

即使有時未必有人能幫忙,也可以有自己的嗜好。隔離期間,我跟孩子有個協議,我每天也跟他們說故事及玩遊戲,他們可以選兩樣喜歡做的事,我可以陪他們一起做,或他們自己做。然後,我也告訴他們,我都有喜歡做的事。那段時間,我告訴他們希望每天做運動,當然亦歡迎他們跟我一齊做。前提是,要讓我可以完成這套運動(在網上跟Youtube做),如是者,他們由一開始懂非懂,到後來自動自覺在我運動時間自行玩樂。我居然能在14日中從沒間斷地,每天也做持續了半小時運動,全靠每天所製造的半小時安多酚(endorphin),支撐了我在每天100次媽咪的叫喚,安然過渡。
 

經過這14天,衷心向全職媽媽致敬,請記得我們也可以有情緒,我們也可以有Me time,我們也可以有堅持喜歡做的事!


註:《情緒繪本系列》
https://www.diverselearning.com.hk/dlc-activity-15


====

撰文:吳凱霖女士 (Ms Bonnie Ng),親子專欄作家、多元學習坊高級總監、親子社交平台「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創辦人,著有《跟孩子說OK!釋放孩子的99種可能》及《口罩下的微笑》,於Oh!爸媽、明報、HK01、香港教育城、BEAgazine等不同報章及親子平台撰寫專欄。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