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親子教養】子女經常易焦躁?原來跟轉天氣有關
GRWTH日報小編 2021-02-01

冬去春來,天氣開始忽冷忽熱,陰晴不定,有沒有發現自己多了心煩氣躁,特別容易發脾氣、對周遭人事物失去耐心或莫名感到心情低落?大人況且會對周遭環境的改變而引發不同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其實孩子也一樣。
 

春天季節交替時節,天氣變化大,加上孩子的敏感度高,容易感到身體不舒服,渾身不對勁,而當孩子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他的不適,但是身體又無法緩解的同時,為了排解及排除生理上的不舒適,孩子會莫名暴怒、歇斯底里、停不下來、暴衝、無理取鬧,或者出現聲音語言及肢體行動無法控制的狀況出現,這些行為反應均是孩子為自己身體找到發洩與出路的方式。

 

在這個時候,需要陪伴孩子們度過這個難熬的時期,我們無法改變天氣的變化,唯一能做的是幫助孩子排解身上不舒服的感覺。以下提供5種小方法,一起幫助孩子排解情緒,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秩序:
 

1.  多做富速度感的運動

有些孩子網課期間無法有適當時機進行排除,在家中會顯得特別焦躁、說不聽也勸不動,變得任性或不斷重複表達同一件事,無法按照過去的生活模式進行。

為協助孩子可以靜下來做功課,作為家長的您可以每天花15至20分鐘時間讓孩子進行速度感的遊戲,如原地旋轉或快走、來回奔跑,亦或是跑操場也可以,讓孩子先將過多的精力排除,肌肉疲憊,情緒會自然宣洩,這時候的他(她)較放鬆,也會願意配合我們希望他進行的事情。
 

2.  節奏式敲擊

即使家中欠缺空間,也沒有時間帶他外出,那麼可以選擇家中不使用的鍋碗碟盆,讓孩子進行敲擊練習。
 


孩子可以透過敲擊,抒解情緒。(圖片來源:Pexels.com)
 

每種器皿敲擊起來聲音皆不同,如鋁鍋或鐵鍋會較刺耳,膠臉盤或水桶的聲音較厚實,亦有些較明亮清脆。您可以依照空間的大小,讓孩子選擇器皿進行節奏式敲打,邊打拍子邊敲擊,從中讓他們透過打擊抒解情緒,而最重要的是節奏。節奏可以讓孩子穩定下來,孩子的身體會自然跟隨節奏進行律動,自然律動可以暫時舒緩他的不舒服,減緩他的躁動現象。
 

3.  咀嚼的滿足
不少大人和孩子會透過咀嚼滿足他的存在感與不安全感。

 


咀嚼的動作有助平伏孩子的焦躁感覺(圖片來源:Pexels.com)

 

因此在這個季節,有些孩子的反應是在下課回到家後會拼命找東西吃,或在遊戲時會咬東西,如抱枕、桌子、或是任何一樣他覺得咬起來有快感的東西。食物部分建議可讓孩子咀嚼一些富營養價值的餅乾(口感堅硬、糖份不高),讓咀嚼的動作平伏孩子的焦躁感覺。
 

4.  Fing Fing手與翻滾

孩子的身體十分敏感,許多的情緒反應皆因與他人有肢體接觸所引起。因此擴張他對肢體敏感度的接受度,減緩他的反應,便不會引起這麼多不必要的紛爭或誤會。

 

「Fing Fing手」

即原地快速兩隻手用力甩動,甩動的同時發出聲音會讓孩子自然宣洩情緒,不同情緒甩擺搭配不同聲音,如無奈甩擺發出「唉~」、開心甩擺發出「哎唷!」,生氣甩擺發出「啊啊啊啊」,這是很自然的生理反應。因此在進行過程中,孩子是在一種不被強迫的情況下練習,在此要強調,不是情緒來的時候才做,而是每天做一點,讓孩子的肢體放鬆,越放鬆越能擴張對肢體的敏感度,也就不會反應那麼激烈。

 

翻滾

孩子接近地板,不論是脫鞋或拖襪或是把外套脫掉,這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放鬆指標動作,因此讓孩子常練習在地板上翻滾或是與孩子一起躺在地板上聊天,讓身體接觸的範圍變大,也能幫助孩子在這個躁動的季節減緩他的不舒服。

 

與孩子一起躺在地板上聊天,讓身體接觸的範圍變大,幫助孩子減緩躁動的情緒。(圖片來源:Pexels.com)
 

5.  家庭旅遊

最後,如果時間允許,在現在這個時期也可以帶孩子到郊外走走,讓孩子喘一口氣,解除身體這種說不出口的不舒服,回到家後也可以相對比較穩定些。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