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家長們都明白小朋友的理財意識應該從小培養,可是該從何入手呢?這次想與大家分享幾個理財中必然出現的重要概念,供各位家長在日常教育中可以簡單地向小朋友解釋金融行業的基本運作:
1. 收益
收益率中有分固定收益率、預期收益率和潛在收益率,你知道當中有什麼區別嗎?
固定收益率
固定收益率指的就是固定的到期實際收益。比如你今天存入十萬元作一年定期存款,銀行經理跟你說,你的固定收益率是9.6%,那麼毫無疑問,一年後你能獲得十萬元本金以外的利息收入就等於:$100,000 x 9.6% = $9600。
預期收益率
那你可能會問,最後收益率還可以和銀行經理說好的不一樣嗎?這就牽涉我們接下來講的「預期收益率」了。
所謂的「預期收益率」絕不等同上述的固定收益率,而主要是銀行在發行相關金融產品時,根據投資組合(資產組合中包括什麼資產類型、風險如何?)、整體經濟表現等因素綜合考量後,對產品最後收益率做出的估算。如果市場面對像今年這樣的世紀疫情,人人都不願外出消費,企業盈利下降,那9.6%的「預期收益率」最後也可能「縮水」一半或更多了。
(圖片來源:Tuck School of Business – Dartmouth College)
因此,當我們看到超出平均一大截的預期收益率時,不要立刻兩眼放光,反倒應該謹慎進行多方面的考察。比如說一般投資組合中包含股票、期貨、外匯等資產組合,相對較易受到剛才提到的市場環境影響,要達到銀行所說的預期收益率其實不易。
潛在收益率
若說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家們經過估算後得出很大可能性獲得的最終收益,潛在收益率就是金融產品可能達到的最高收益率。潛在收益率的運用一般常見於所謂的衍生產品(Derivative)和經常在財經頻道上聽到的孖展(Margin)等,因為當中還包括了對杠桿的使用(簡單而言,就是一個放大器,不論收益或者損失都會被放大),風險也自然更大。
2. 時間
募集期
募集期,顧名思義就是銀行推出理財產品後募集資金的時段。在這個時段裏,投資者可購買由銀行提供的金融相關產品。募集期的時段並沒有統一標準,長短不一,但跟存款不同的是,募集期期間的產品是不會計算利息收益的。因此,考慮到資金的機會成本(放在別處能賺到的利息收入),一般而言募集期應該是越短越好。
到期日
到期日指的是產品的投資截止日。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銀行的定期存款,假設你在一年前的今天存入10萬元的一年定期存款,今天就是定期的到期日。但須注意的是到期了並不等於你馬上可以從戶口裏提款,還需要等到清算期後,才能真正支取款項。
(圖片來源: rawpixel.com - www.freepik.com)
清算期
如果不是金融行業從業者,你可能對這個詞彙有點陌生。但是,看到「T+0」、「T+1」的字眼,是否立刻感覺熟悉多了?
「T+1」的T指的就是剛才提產品到期日。可是,到期之後銀行職員也需要時間將錢真正放回你的帳戶裏。T加多少的數字則可以理解為銀行職員工作的所需時間。和上述的募集期同理,在清算期期間,資金是無法獲得額外利息的。因此,清算期對投資者而言也是越短越好。
以上是Mellow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理財術語,下次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不妨對上述詞彙多加注意,甚至多從相關概念著手對產品進行分析,一起進步,成為理財達人!
關於Mellow
Mellow作為親子理財及電子支付的手機應用程式,透過連結子女的Mellow帳戶,便可為與子女一同訂立儲蓄目標,查閱子女帳戶中的收支項目,並以此作為進行理財教育的好幫手。而Mellow的其他功能,將會在此繼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