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家長在日常教育時都遇過孩子不聽話的情況,例如:不願意讀書溫習、犯錯時責怪他們,往往反被伶牙俐齒的他們「駁嘴駁舌」甚至反唇相譏,著實叫家長苦惱不已。

(圖片來源:People photo created by drobotdean - www.freepik.com)
潛藏家裏的錯誤教養觀
其實,在家庭教育,家長們往往有這樣的錯誤觀念:
- 我作為大人,肯定最清楚什麼對我的孩子最好!
- 我才是一家之主,這無可置疑!
- 如果他們不能如我所願做事,我當然有責任糾正他們!
而這很大程度上我們的控制慾在作祟。然而,家長們首先需要明白,在家庭教育裏和孩子本身關係不大,反而是和家長「資深行為」息息相關。家庭教育中並不是要控制,而是示範和引導,也就是中國常說的「言傳身教」。
很多時候被孩子反唇相譏時,家長惱羞成怒的根本原因在於其身不正,卻只會從高高在上的家長角度強迫孩子服從命令。如果你自己都還在沉迷遊戲、通宵看劇,怎麼能夠期望孩子從讀書能夠獲取真正的樂趣呢?

(圖片來源: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同理,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寬容有同理心的大人,那麼在教育時就不應該使用那種強權高壓的方式去強迫他們,而是真正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那麼,在日常的教育裏我們該如何去應用呢?讓我舉這樣一個例子吧!
比如孩子剛在家裏舉行生日派對,歡樂過後留下滿地狼籍的客廳。家長的自然反應是該讓他自己收拾殘局。但是,可能他玩了一天已經筋疲力盡。這時候,你應該做的不是板起臉讓他收拾乾淨才讓他睡覺,而是說:「媽媽明白今天對你是美好的一天,而你這個時候已經很累了,媽媽會為你打掃整個客廳,而你幫媽媽清掃好桌面就乖乖睡覺吧!」
當然,過程中,需要明確告訴他這是他的責任,而當媽媽只像每個樂於助人的朋友一樣,為他提供幫助。這時,你也可以趁機說明你對他的期望:下次沒有那麼累的時候主動幫助媽媽完成家務。
面對滿地狼籍的客廳,你的反應是督促子女收拾殘局,還是體諒孩子的狀況並加以幫忙?
真正要教的是身教
在這裏,我們要搞清楚,案例中我們做的事情並非縱容孩子不承擔責任,而是透過自己的真實行為言傳身教,同時期望孩子在將來能將心比心,善待他人。
可能有些家長看到這裏會猶豫:如果孩子下一次也不願意付出呢?那我又該怎樣做?我的答案是:繼續用這種富有同理心和樂於助人的態度去幫助他們,當然,也繼續明確地告訴他們你對他們的期望。
嘗試對你的孩子抱有信心和耐心。多做幾次,他們也會成為像你這樣的人:友好、富同情心和樂於助人。
這背後的原理非常簡單:模範的作用。身為家長的我們,其實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回想上述的例子,為甚麼你不願意為他收拾殘局?很簡單,你覺得這不是你的責任。但你希望孩子成為怎麼樣的人?你希望孩子在別人闖禍之後,兩手一攤讓別人自己處理還是走過去伸出援手?你的身教正是重點所在。
家長可多嘗試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責怪他們,而是用你期望他們對待別人的方式一樣對待他們。
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周裏,嘗試作出改變吧!嘗試不要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責怪他們,而是用你期望他們對待別人的方式一樣對待他們。不要想:「我一定要讓他們這樣做,否則他們永遠不會學會甚麼是責任。」而是想「我會這樣做,是因為我相信這樣做是正確的,我也相信他們將會從我的行為中學習成為這樣的人。」
我明白,這對大多數的家長而言都是在冒險:萬一孩子把我的付出視作必然,永遠不能學會甚麼是責任呢?但說實話,你希望以後每次在孩子打翻牛奶後,都大吵一架不歡而散,還是你和他一起主動清理,甚至在你自己不小心碰倒牛奶後出手相助。相信大家心裏自有評量。
另外,在實踐正面管教的同時,不妨配合 Mellow ,讓小朋友通過自身努力完成任務以賺取代幣的機制,助你有效、和睦、愉快地養育子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