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電視熒幕頻頻看到怒吼、抗爭、暴力攻擊、恐慌、粗暴的言語,父母該怎麼辦?擔心他們有樣學樣?認知與價值觀被誤導?面對父母成長史中,最混亂的年代,專家們提出了分齡指南,教孩子怎麼看待社會亂象。
才初夏,社會氛圍已經把人心攪動得快要沸騰。從美國的種族歧視、遊行、放火到砸店搶劫等暴動,回顧六四事件、香港的抗議、台灣的選舉罷免,種種不同的訴求將群眾帶上街頭。熱情、激動或感慨、令人氣憤、害怕、暴力、包括過去與現在的畫面,都栩栩如生透過電視、平板、手機映入孩子的眼簾。
這的確是二次大戰以來,國際社會非常混亂的時刻。即使不在風暴核心,台灣的孩子所生活的社會中,也難免出現霸凌、仇恨、對立、偏見、兩岸不安、政治人物惡言粗暴、互相叫囂的景象。父母無法摀住孩子的眼、耳,他們可能會放在心裡,也可能問很多大問題,爸媽該怎麼說分明?
在各種報導中,雖然不同媒體各有立場,也參雜了對政治人物和今年總統大選的複雜看法,但如果大人試著觀看不同的電視台、或是不同來源的新聞和評論,可以發現,多數人認同遊行、示威的訴求,也理解有色人種此時的情緒與感受,不分種族都支持並參加這樣的抗議,而且能夠理性區分、譴責其中的暴力行為,希望警察能夠協助遊行順利進行,但也要在過程中保護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2-4歲就可能形成偏見,甚至內化
此時父母如果不察覺這些不同層次的訊息與社會背景,可能跟孩子一起被部分電視台轉述、充滿暴力、不分是非黑白的畫面所誤導,以為滿街都是暴民,或是警察都在壓制抗議,甚至讓孩子誤以為發聲是錯的。父母帶著孩子多聽、多看,討論這些報導有哪些不同,以及相同的地方,可以怎麼解讀,也會讓孩子學習批判思考。
而且這些討論,對孩子永遠不嫌太早開始。《紐約時報》引述美國小兒科醫生鄧格(Jacqueline Dougé)在美國小兒科學會發表的文章指出,小孩在2-4歲間,就可能形成種族歧視等偏見,甚至內化,日後更難糾正。
所以,兒童臨床心理學家歐雷利(Stephanie O’Leary)提醒,如果學齡前兒童跟父母提起這些話題,父母千萬別跟孩子說沒什麼、不關他們的事、不用擔心、或不要問。因為孩子可能會以為這是禁忌話題,導致懵懂或錯誤的偏見根深蒂固。父母應該明確告訴他們發生了哪些事,哪些是不對的行為,例如歧視、霸凌、暴力。並且讓他知道,爸媽願意隨時跟他討論這些問題。
南加大的教授暨小兒科醫師尚非德(David Schonfeld)則根據學者研究的結果建議,父母如果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的語言(包括母語、方言)、吃不同族群菜系的食物、甚至看不同國家或語言的影片,也會讓孩子養成比較多元、開放的視野,比較能夠理解不同立場的人事物,持平看待社會上的混亂,保持鎮定,少受外界影響。
讓6-8歲孩子引導討論 家長適時釐清
歐雷利認為,等到孩子進入小學,就可以慢慢讓他們知道與新聞事件相關的更多社會現實與背景。因為他們自己也會面臨校園霸凌、暴力等問題,而且會聽到很多同學不同的說法,家長要跟他們討論,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如何反映遇到的狀況,以及如何因應和保護自己的安全。
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心理學家布里斯可史密斯(Allison Briscoe-Smith)強調,6-8歲的孩子,可能會有很強的是非、公平與否等意識,很需要父母幫助釐清事實。但坐下來正襟危坐地跟這個年齡的小孩說「讓我們來討論……」也很奇怪,不妨讓孩子來導引討論,家長只要問他們有沒有看到、聽說什麼新聞事件,接下來讓孩子盡量暢所欲言他們的聽聞與想法,家長只要適時引導就好了。如果孩子表達害怕新聞裡所說、可怕的事會否發生在他們身上,父母可以讓他們知道,很多事情是特定因素總合的結果,不一定會真的發生,或是可以怎麼小心保護自己。
當孩子進入中高年級,可以理解、也想知道更複雜的背景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談,為什麼這些人要這麼做,順勢帶入一些歷史、政經背景。布里斯可史密斯提醒,這麼大的孩子可能有更多時間獨處,在自己的電子裝置上看到更多資訊,或是收到同學轉傳的訊息,父母更要協助孩子了解他們所看到、聽到的事情。
和青少年保持開放對話 不能縱容偏見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看似更有主見時,歐雷利建議父母,要給他們更廣的視野。例如,可以跟他們聊多一點跟國際、文化、種族相關的歷史與當時的政經背景,讓他們能夠用系統性的方式來看待問題,他們也會比較成熟,有同理不同方的成熟度,知道如何理性地表達意見,不會被激化。
有些這個年齡的孩子也比較會積極的表達意見,像是在網路上發言,或是直接參與街頭活動。當父母發現孩子的認知有偏差,或是被激化的現象時,布里斯可史密斯認為,父母要告訴孩子,他們跟孩子的認知有哪些不同,也避免孩子的熱情被有心人士利用。但要小心的保持開放的對話,不能太縱容偏見和刻板印象,也別讓孩子以為家裡是一言堂。
如果孩子都沒有主動提起這些問題,怎麼辦?美國反毀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課程與訓練中心主任史匹格勒(Jinnie Spiegler)指出,父母不要被動等孩子,就主動跟他們聊吧。不然謠言和誤解會在學校跟網路像野火一樣亂燒,爸媽要把中間的認知差距補起來。
不過,言語、文字、甚至書籍,都不足以教孩子認識霸凌、暴力、異見、衝突與社會混亂。芝加哥西北大學醫院的小兒科醫生哈德葛利斯(Nia Heard-Garris)建議父母,爸媽無論平時吸收與解讀資訊、自己的言行、態度、價值觀,都要當孩子的楷模。如果他們平時就展現寬廣的視野,善待不同族群與背景的人,保持同理心和理性的判斷,伸張公義與協助弱勢,孩子們會眼見為憑。
========
原文轉載:親子天下《混亂的年代:如何與各年齡孩子談暴力、霸凌、歧視、對立與社會動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