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生活
婚紗背後 如何說得出收得到?
青協家長全動網 2020-01-21 11:17:20

夫婦結婚10多年,育有一子,結婚初期恩愛甜蜜,確信對方就是「命中註定」。婚後幾年,甜蜜減卻,衝突增加,婚姻關係隨而亮起「紅黃燈」,夫婦溝通陷入觀望狀態,正所謂「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必動」的反應﹑回應模式。

 

夫婦因家庭活動認識輔導員,各自均向輔導員訴說與另一半的溝通出現困難與問題。雙方既望改善關係,又不知從何入手,至輔導員邀請雙方一同接受輔導,雙方均一口答應,卻又有很多顧慮……


走進輔導室,夫婦一致的「眼中只有輔導員」,兩者一直未有眼神交流。

太太:「你不要再在臉書上跟我說謝謝﹑感激什麼的。你根本只為炫耀!」

輔導員:「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太太:「我從來只是從他人口中覆述,才知道你的想法!根本那些說話是假的!」


先生:「怎會是假呢?我都是真心!你卻這樣想我!」

太太哽咽:「真心?你有親口關心過我嗎?你有親口跟我說過謝謝嗎?」

 

輔導員:「所以其實太太你不介意先生於網上向你表達感謝,只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先生未曾這樣表達,令你感到不一致,亦不理解。如可以,你希望先生可以直接跟你說他的想法,是嗎?」

 

太太:「是啊!」

先生:「坦白說,我一直是很感謝媽媽的……」

輔導員:「先生可以分享一下太太令你感謝的是什麼嗎?」

先生:「我知道她為這頭家付出了很多,知道她很辛苦,我真的很感謝她!」

太太聽著……流著淚……鬆了一口氣……

 

看著兩夫婦的互動,既感動又感慨。

賠上夫妻關係

從雙方各自與輔導員分享自己的擔憂,至一口答應輔導員的邀請,足見雙方都很重視彼此的關係。但於營營役役的生活中,大家都深知一旦開始討論﹑處理,情況或許一發不可收拾。

 

自律的我們總會為了避免干戈,而採取「敵不動,我不動」的相處模式,實行「少講少錯,不講不錯」。但當生活中出現觸發點,我們又會按捺不住,將長期積壓的負面情緒瞬間爆發,即時啟動「敵一動,我即動」的自我保護機制。

 

結果,一次又一次「不動」所累積的不滿觸發「即動」的結果。繼而,每次面對「即動」後的滿目瘡痍,我們會更傾向「不動」,但「不動」次數越多,其實累積的負能量就更大,到了「即動」時,破壞就一次比一次嚴重。最後,賠上的就是彼此間的關係。

 

要習慣「不動」的二人重新對話的確不易,畢竟雙方都有很多擔憂,亦有很多既定想法。從「無力前行」到「盡力嘗試」,說穿了就是彼此的重視,此過程,輔導員需要與雙方建立穩回且互信的關係,讓雙方能帶著適切的動力及期盼進入輔導過程。


沒有「無傷大雅」的事

先生與太太第一件討論的事,竟然是「無傷大雅」的網上帖文?

人際關係裏沒什麼是「無傷大雅」的,只要其中一方主觀地在意,那就是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小事」。

究竟網上帖文在兩者關係間象徵著什麼?

先生對太太滿是感激,太太亦希望先生肯定自己的付出,那帖文不是正好回應所需嗎?

 

理論上是正確的,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並沒有公式。夫婦相處,就像不同民族的同化與磨合。想像當一個西班牙人遇到一個伊朗人,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西班牙人一廂情願的熱情擁抱伊朗人,縱然動機良好,但卻冒犯了對方。

放諸此個案,先生對太太滿是感激,卻因用「錯」的方式而未能傳遞。太太期盼的肯定一直存在,卻因「錯」的方式而未被接收,甚至被誤解。

用社交平台表達感謝﹑感激是「錯」?
不是!其實並沒有理論分析用哪一種方式表達自己最好,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對方接收到的方式!另一半不喜歡看文字,你用心為她寫萬言卡?費力。另一半不用社交平台,你上載真情剖白?徒然。


結婚十年,仍能看到對方的好,故然感恩;看到對方的好,不視之為理所當然,願意表達感謝、欣賞,更值一讚;但如果用了不為對方理解或接受的方式,就變成可惜了。

枕邊人,一起十多載了!你還看到他的好嗎?看到了,說得出嗎?說得出,收得到嗎?


願大家一起學習說得出、收得到!


==========================

撰文: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家庭生活教育組(東區及灣仔區)艾文妮姑娘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