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風氣提倡要「早」,一切都要「贏在XX前」,小學時提早學習中學課程、幼稚園時提早學習小學課程⋯⋯但理論上,這是沒有必要的,而且並非所有事只要提早便能成功,時機亦很重要。
1929年,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對孖生寶寶A和B進行了行為觀察,確認他們發展水平相當。然後,在他們出生第48周時(48周的小孩剛剛學會站立,或者僅會搖搖晃晃勉強地行走),實驗人員對A進行一系列的訓練,例如爬樓梯、搭積木、肌肉協調和運用詞彙等項目;而對B則不作訓練。
後學不一定落後
訓練持續6周,期間A比B更早地顯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當A達到爬樓梯的成熟水平時,就開始對B開始集中訓練,發現只要少量訓練,B就趕上了A的熟練水平。進一步觀察發現,55周時A和B的能力沒有差別。
格塞爾解釋道,由於A開始練習爬樓梯為時尚早,A身體發育還沒有達到很好狀態以應付爬樓梯,所以A雖然經過提前訓練,卻事倍功半;從53周開始練習爬樓梯的B,他的身體已經為爬行做好了準備,所以經過訓練能在短時間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據此,格塞爾斷言,兒童的學習取決於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學習與訓練難有顯著的效果。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提早」教育小朋友的初期,確是會有顯著的成果,但這種「紅利」並不會一直保持下去,並且會在之後逐漸放緩;而後學的寶寶雖然在前期會相對失色,但他們會在後來迎頭趕上,最後與早學的寶寶一樣。這個實驗展示出早學與後學都是「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一樣的。而決定此結果的是「時機」,小朋友在某個階段才應學習某事。
6歲學理財合時機
由此,大家可能有一個想法:「小朋友的成長階段又是怎樣的呢?」而Mellow一直推廣的兒童理財教育,又應該在哪個時機推行呢?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這裏我們先跳到結總到,箇中細節留待下文),小朋友到達6歲時注意力會又一次的轉移,他們開始將注意力投放到周圍環境的事物上。也許正因如此,小學教育才在這個階段開展。因此Mellow認為由此開始對小朋友進行理財教育,便是不遲也不早。
Mellow App也是為6至18歲的小朋友而設,「手把手」的和父母一起對小朋友進行理財教育。
==================
(主圖片為網上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