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遊日看品格教育(上)
樸思藝術成長中心 Imbrace Artraining Center 2020-02-04 17:04:15

筆者剛在跨年期間到日本旅遊,留意到一個有趣的情況,關於日本人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及發展孩子的品格,不得不跟各位家長分享一下。


1. 自己的路自己走

東京街頭熙來攘往,熱鬧繁忙程度不下於香港的鬧巿。可是,除了過馬路,筆者甚少見到家長會在行人路牽著孩子的手,孩子們愛跳愛跑固然活潑,但不出幾步,就會回頭望望身後的家長,停下來等待家長;或者小小身驅,步履沒有成人的大,就會亦步亦趨,緊貼家長步伐。過程中,家長雙眼會留意著孩子安全,但就是從小已經讓孩子走自己的路,這就是在培養孩子自制自律觀察力


2. 自己行裝自己拿

孩子除了在街頭走自己的路,也不難看到他們會自己管好自己的行裝(哪怕只有3、4歲),背包如是,食物如是,甚至是單車頭盔也如是,看上去笨手笨腳,差點都平衡不了,但孩子們會堅持,家長們也會讓孩子嘗試。有時,袋子太重的話家長會協助,但都是背心袋子一人拿一邊(如上圖),孩子仍然要為其東西負責,讓孩子從少已能學習堅毅責任感


3. 自己荷包自己管

筆者愛逛文具店和零食店,看到很多孩子也會自己拿著購物籃選擇心儀的貨品,家長會從旁跟著,或者也有自己的購物籃。選購後,筆者發現更驚喜的是,有不少孩子有自己的小荷包(目測年紀最輕的只有5、6歲),把一個個的零錢倒在小手上數著數著,家長有時會出聲提點,或大多會沉默觀察,而店員也滿有耐性的等待,完成交付後,店員包好商品會遞到孩子的手,卻不是家長的,讓孩子清楚明白那是屬於他/她的東西,他們有責任好好管理

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於孩子的品格教育是極其生活化,也是由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從外在環境到家庭管教同時配合,讓品格教育事半功倍。除此之外,筆者在另一篇文章發現,日本人對品格培養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視,內裏有一段提到「日本的學生在四年級(10歲)之前都不需要接受任何考試,最多也只是參加小測驗。與其急著讓小孩吸收知識,他們更在意小孩有沒有良好的舉止以及品格。教導兒童尊重人、尊敬自然界、對動物友善、學習慷慨做人、培養同情心等等才是重點教育。」(文章連結:https://whitecherry2019.com/archives/3998


當然,兩地文化和教育制度各有特色,筆者並不打算在此討論和比較。但無可否認我們都重視孩子的品格教育,除了動轍花千百元上一課禮儀課外,家長可以做到的是把教育融入生活,在日常細節上讓孩子學習品格。


可是如何做到?筆者會在下篇文章繼續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品格教育。


新年伊始,謹祝各位家長與孩子鼠年進步!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相關文章: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遊日看品格教育 (下)


=================

筆者:王域治先生 Nic Wong(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 / 註冊社工 / Imbrace創辦人)

愛自然愛動愛挑戰愛天馬行空,不甘現狀,常常思考怎樣衝出框框創造新玩兒。

瑞士歐洲研究院(EGS)表達藝術治療副修心理學碩士畢業,熱愛瑞士的青草藍天,更愛香港的人情味和廣東話的鏗鏘味。Nic熱愛兒童及青少年工作,在不同機構及學校服務超過10年後,希望突破現今社福制度框架,與友人創立Imbrace。


「Imbrace」取自Embrace(擁抱)一詞,即在藝術中讓人擁抱自己;Imbrace的理念是I'm brace,即在治療室內,我們會是你的支撐,讓你在生活中成為自己的支撐(In Art, I am your brace. In Life, you are your brace)。我們期望在藝術中,與孩子及家長一同學習,一同成長。


若家長們希望在管教上有更多突破,歡迎與我們聯絡作免費服務評估(6101 6696)。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