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生活
選校前諗一諗 為甚麼孩子要上學?
青協家長全動網 2020-08-20 00:17:31

又到了小學選校的日子。去年這個時候,我寫了一篇文章談選校注意事項,今年重看,大體仍然是對的,有興趣的朋友請參看「小一選校」。

 

回想自己為女兒選學的日子,再印證日常和家長的交流,為人父母在這個階段最想的是為子女找一間好學校,然後學有所成升讀大學。對很多父母來說,入大學機會高的就是好學校。這一年來,我也常在問自己甚麼是好學校,碰巧知道朋友女兒中五轉入一間城中公認的「神校」讀書,所以藉機了解。


對很多父母來說,入大學機會高的就是好學校。答案只有一個嗎?(圖片來源:Pexels.com)


選校的4個迷思

第一個問題:「學校收甚麼學生?」我當初以為所有名校只收精英學生,原來不是。根據朋友女兒描述,精英學生當然有,但她所見,學校似乎甚麼類型的學生都收,令校園變得多元化。成績,不是校園最重視的東西。

 

第二個問題:入名校比率。每年固然有不少學生入長春藤、牛劍,但檢視學生的分佈,可以說是廣佈全球,有些對港人來說,甚至是名不經傳;而讀所謂「神科」(即是法律、醫科等)的學生並不多,就算有,都是留港就讀。上面提到的入讀長春藤、牛劍的,更多的是讀政治經濟歷史等,據說這才是「神科」。

 

第三個問題:「學校會催谷成績嗎?」朋友女兒說功課很繁重,但每日兩點左右下課之後,就是課外活動及自由時間,同學如果有問題可以隨時找老師,學校沒補課也沒加碼測驗,一切靠學生自律。

 

第四個問題:「同班同學未來怎樣打算?」出奇地,他們覺得將來不一定讀大學, 有人決定以風帆教練為職,也有些打算當職業軍人。用傳統角度,辛辛苦苦入「神校」,這樣的回報不合理呀!他們的父母沒反對嗎?答案竟然是無所謂。



有很多未決定人生志向的,都會選擇GAP YEAR,即是用一年時間休養生息去思考未來。(圖片由筆者提供)

朋友女兒提到有很多未決定人生志向的,都會選擇GAP YEAR,即是用一年時間休養生息去思考未來,其中有一個同學已決定留在父母的農場工作。功利慣的我立即陰謀論:「是不是用一年時間催谷SAT/ACT(美國大學入學評分試之類)考長春藤?」朋友女兒的回答是:「那有人這樣浪費一年?」


開啟內心的寶藏

以考試為導向、入大學為終極目標的人難以理解這個「浪費」的概念,也難以理解不以「名校」、「神科」為志向的中學生活,但這間所謂「神校」卻無可無不可。以公開試狀元計,它不入三甲、甚至前五,但為甚麼會是公認的「神校」?

 

這又回到這一年來我常在想的問題:甚麼是好學校?


剛好,最近讀到「諾具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一篇舊文「為甚麼孩子要上學? 」大江健三郎的兒子因為身體問題要進入特殊學校,曾經一度疑惑學校是否適合兒子。最後,兒子在學校找到朋友、找到音樂,他說:「對光(他兒子)而言,音樂是為了開啟自己內心深處的豐富寶藏,並且傳遞給他人讓自己和社會有所關聯的最有效語言。它雖然萌發於家庭生活中,卻是在光上學之後形成的。不管是國語也好,理科或算數、體操或是音樂也罷,這些語言都是為了充分了解自己,與其他人聯繫……為了學習這些東西,我想,不管在任何時代,這世界上的孩子們都應該要去上學。」

 

「開啟自己內心深處的豐富寶藏……充分了解自己,與其他人聯繫……」應該就是答案吧。

======

撰文: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資深社工 Peter Sir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