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在近來緊張至極的社會氛圍中,相信男女老幼的情緒也受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筆者分享了一些方法讓家長擁抱孩子的情緒。然而,對面洶湧而至的情緒,家長們也可能會吃不消,所以筆者希望跟家長談談如何讓自己在情緒巨浪中獲得平靜。
情緒來自感官經驗
上回提到的斯辛二氏情緒理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讓我們知道情緒被引發出來是來自外界刺激。而這些刺激通常都會透過不同的感官經驗而接收到,例如看到圖片和文字(視覺)、聽到片段的對話(聽覺)、甚至在現場嗅到氣味(嗅覺),都是我們的感官經驗。這些感官刺激牽引著我們當下的情緒,亦成為記憶,即是當類近的聲音、影像和氣味又再出現,記憶被喚醒,情緒便會浮現,擋也擋不了。
例如我們看到某個地方就會回憶起這裏的經歷,聽到某段旋律就會回想起有關的人和事,嗅到某種花香就會回想起某次難忘的旅程,情緒也就不自覺地來了。因為感官的經驗會把記憶及情緒,從遼闊的腦海中拉出來,這是人之常情。
表達藝術練習,自己情緒自己盛載
所以,與其紙上談兵講情緒,倒不如找到合適的容器去盛載。筆者既然作為表達藝術治療師,當然要為大家介紹一個簡單又實用的表達藝術練習——自由聯想繪畫(free association drawing),配上創意寫作,只需要花15至20分鐘,讓家長可以獨個兒找到盛載情緒的容器。
所需材料:白紙和木顏色
做法:
1. 選擇兩種與自己近來的情緒感覺近似的顏色;
2. 合上眼睛,左右手一同繪畫,隨心隨意,快慢輕重由雙手帶動;
3. 完成後從線條中聯想一個物件,用第三種顏色把它勾畫出來(我的是一隻帆船);
4. 想像那個物件有生命,會對你說甚麽?創意寫作技巧:「我是……」、「我想……」、「我需要……」
仔細閱讀,那就是透過藝術送給你自己的文字,或許是鼓勵、是提醒、是問題或是答案。這練習可以讓我們建構情緒容器,定期重複練習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內心。當然若家長希望了解更多,或在完成練習後希望跟我們再作詳細討論和探索,無任歡迎!
備註:
- 藝術創作沒有對與錯,美與醜,只在乎大家是否願意參與。
- 以上練習並不是任何心理治療,如有情緒困擾,請盡早找專業人士診斷。
---------------------------------------------------
筆者:王域治先生 Nic Wong (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 / 註冊社工 / Imbrace創辦人)
愛自然愛動愛挑戰愛天馬行空,不甘現狀,常常思考怎樣衝出框框創造新玩兒。
瑞士歐洲研究院(EGS)表達藝術治療副修心理學碩士畢業,熱愛瑞士的青草藍天,更愛香港的人情味和廣東話的鏗鏘味。Nic擅長兒童及青少年工作,在不同機構及學校服務超過10年後,希望突破現今社福制度框架,與友人創立Imbrace。「Imbrace」取自Embrace(擁抱)一詞,即在藝術中讓人擁抱自己;Imbrace的理念是I'm brace,即在治療室內,我們會是你的支撐,讓你在生活中成為自己的支撐(In Art, I am your brace. In Life, you are your brace)。我們期望在藝術中,與孩子及家長一同學習和成長。
歡迎聯絡我們作免費服務評估(6101 6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