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擺脫傳統父職定型 爸爸也是「神隊友」 社工:育兒讓父母再歷童年
GRWTH日報小編 2019-12-30 11:05:19

初為人父的需要誰會明暸?小生命降臨家庭,讓父母均雀躍又緊張,坊間充斥大量育嬰指南,卻大多以媽媽角色製作,父親在幼兒養育上的參與,可能一直被忽視。ALBERT(余紀讓)和鍾斯曉(CYRIL)這兩位社工為了一眾初生爸爸大費周章。


社會定型媽媽參與度比爸爸高

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男士社交及情緒支援服務特別為爸爸們提供「技術支援」。CYRIL認為,社會普遍假設母親為主力照顧家庭和孩子的角色,在此種文化背景下,對父親參與度的鼓勵不足;坊間鋪天蓋地的育嬰指南也以媽媽為向度,即便找到從父親視角出發的資源,大抵也是教爸爸們如何體諒剛生產的太太,如何配合配偶照顧孩子等。



CYRIL直指香港的產假制度比外國落後,「外國有些例子,產假長達一年,而且是父母共同享有,這是社會共識父親的參與度對養育孩子重要,才能推動政策。」他表示縱然近年本港也有侍產假回應爸爸的需要,但僅5天的假期其實不足以鼓勵爸爸的參與度,變相爸爸因初生孩子而產生的情感需要或焦慮也常被忽略,包括爸爸本人也可能認為自己的需要不必被注意。


這項服務計劃的高級督導主任ALBERT亦指,過往中心提供的家庭服務,均是女性求助為主,故為了尋找這群「隱藏的父親」,他們特意開展新服務,開宗明義支援一眾幼稚園或小學學生的父親。


養育孩子是讓父母重新經歷一次童年

服務開展後,大受歡迎,大部分活動都會爆滿。ALBERT稱參與爸爸們分享,原來孩子出生那麼久,都沒場景可以抒發為父的壓力或感受,最誇張一個例子,孩子都已讀小學子,那位父親卻說是人生第一次與人說起為父心情。並且所有參與父親都不約而同表達:「早D有人傾就好。」


ALBERT引述專家講法,指養育孩子是讓父母重新經歷一次童年,尤其男士一般難主動分享自己的原生家庭或心靈需要,「但當男人做爸爸,可能就是最佳的介入點去處理和認識自己。」他指出從很多育兒問題的個案中,最終揭示的是成年人本身的問題。例如有一個案,爸爸總對孩子看不順眼,原來他跟太太的關係不好,連帶酷似母親的孩子也難以相處;還有一位爸爸,從小父母離異,於是被訓練自立,不准哭,結果他對自己的孩子同樣要求。


孩子需要陪伴而非答案

服務計劃中其中一個活動「爸爸孩子天」,就是讓父親單獨與孩子參與。CYRIL笑言:「這活動場場也爆,好多孩子都從未見過爸爸『玩』的模樣,就是在這活動看見。」這個活動中有一環節,是要爸爸們站在旁邊看孩子自己玩,絕對不准插手,「結果很有趣,許多爸爸連看10分鐘都頂唔順,要落手,可想而知,他們看着自己的孩子整個人生的時間,又點頂得順。」




然而ALBERT認為在正面角度看,當爸爸想為孩子做好榜樣(ROLE MODEL),可能就是他們認真思考「自己想做一個怎樣的人」的機會。


刻意與母親溝通 擺脫「豬隊友」印象

坊間一直把爸爸塑造成「養兒豬隊友」的形象,然而ALBERT和CYRIL想為爸爸們洗脫污名。


在整個服務過程,ALBERT和CYRIL除了關注爸爸的需要,亦會盡力與媽媽溝通,讓媽媽從旁觀察孩子和爸爸參與活動,從而她們會多一個經驗:見到爸爸可以同子女玩得很開心。ALBERT笑指這是許多爸爸的共同經驗——總要多番「爭取」,才可以「申請到」獨自帶BB出街,「萬一『申請到』,滿足感好大,仲大過工作成就,所以爸爸不一定只最醉心工作賺錢養家,參與在孩子成長當中,也是爸爸的滿足感。


============================

原文轉載:風新聞《擺脫傳統父職定型 爸爸也是「神隊友」 社工:育兒讓父母再歷童年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