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考入心儀的小學、中學,出世時已經開始籌備申請幼稚園、上面試班;終極目標多數是入到大學吧,或許也有些家長一直幻想孩子成為專業人士。
但用心想一想,教育,是為了製造專業人士嗎?你甘心你的孩子花二十年時間渾渾噩噩地「上學」嗎?
在物質化的社會,我們都忘記了,教育本來是為了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創造及繼續不斷學習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Bill Gates、Steve Jobs 和 Mark Zuckerberg 都沒有完成大學課程,重點是如何把知識學以致用,並保持對世界一直好奇,以及面對挫折不言敗。香港的傳統教育制度,在這方面顯然不合格,弊病包括:
填鴨式教育:在有限的時間內追趕教綱 (syllabus),把知識硬塞進學生腦袋。
評核:只用考試和評分的方式斷定學生的能力,導致他們變得目標為本,求學只為求分數、
倒模:接受一式一樣的教學方法和教綱,個別學生的長處鮮有被發掘及栽培,畢業後大家就像步兵一樣帶著很類同的思想和服從性。
教綱:課本的內容與生活脫節,學生不理解學習目的,也抹煞了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
整個學校生涯單以學術成績為目標,成績差幾乎要與失敗劃上等號。老師卻從來沒有向孩子解釋過,為甚麼他們要學計數、學地理,很多時只拋下一句:「讀書唔成第時搵唔到食!」不知道唸各種科目的原因,也沒辦法死記那些看似與自己無關的內容,孩子很快便失去學習興趣。然後,十年過去,最後可能被社會標籤為「無用」。
「讀書」和「學習」並不一樣。真正成功的教育,需因應孩子的性格和才智,找出最適合的方法。
SpaceX 創辦人、Tesla CEO Elon Musk 對教育的看法。
另類教育如何選?
很多家長意識到傳統教育的問題,但不可能像 Elon Musk 一樣因為不認同而自己開一所學校給孩子;有人選擇在家教學,但父母的投入和壓力也會相對提升,未必適合大部份家庭。教育路上,究竟還有那些選擇?
未來數星期,會跟大家一起深入探討不同另類教學 (alternative education) 的特質,希望可以協助家長選擇更合適的教育方法,當中包括:蒙特梭利 Montessori (意大利)、華德福 Waldorf (奧地利)、瑟谷 Sudbury (美國) 及瑞吉歐 Reggio Emilia (意大利)。0至3歲的腦部發展是人生中最迅速的時候,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的學前教育尤其重要,而以上的教育方式都可以由0歲的寶寶開始應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透過解決問題和批判思考,讓孩子學會如何不斷尋找和學習知識。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