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愈想討好愈被看不起,5 種父母造就「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GRWTH日報小編 2019-11-11 09:28:49

討好者往往希望透過自己的付出和討好,來暗示別人回應更多的好處與更大的回報,他們能敏銳地察覺出別人的需求,因此一廂情願地認為別人也理所當然地給予回應。正是這種錯誤的思維邏輯像旋渦一樣把自己捲入巨大危機,難以自拔...

每個人的行為、心理都有一些特徵,這些特徵的總和就是人格。人格的形成和先天、後天種種因素相關,可以說是與先天的遺傳、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因素分不開的。在這裡我們不討論遺傳因素,單就生活環境、成長經歷、教育環境等後天的因素來進行探討。因為後天因素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任何問題都是有果必有因,每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其背後都有特定的環境因素。而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定是從幼年時候開始,慢慢影響並強化了「討好型人格」的形成。首先,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對孩子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巨大。具體來說:

第一類,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的父母

從小對孩子言傳身教灌輸種種「討好」理念,比如對孩子說:「不要去別人家玩,弄亂人家東西,人家會不高興的。」於是孩子盡可能不去同學家,即便去了也是縮手縮腳,什麼都不敢動,生怕人家不高興;「別帶同學來家裡,我們家條件不好,房子小,人家會笑話的。」於是孩子在同學面前自覺不如人、低人一等。「和別的孩子玩,儘量讓著人家,別跟他們起爭執,退一步海闊天空。」於是孩子儘量避免和別人發生衝突,即便有矛盾,自己吃虧了,父母也說「吃虧就是福啊!」,於是孩子養成了忍讓、懦弱的性格。就這樣,孩子從小聽著父母如此的教誨,看著父母在人際交往中做著討好別人的事,長期被父母言傳身教、耳濡目染,逐漸也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第二類,性格粗暴強硬,控制欲強的父母

因為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什麼事都要聽父母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稍有不順從就會被責罰、打罵。漸漸地,孩子便會軟弱無主見,即便有想法也不敢表達,養成了順從的心理習慣。而且孩子容易為了不被責罰,學會討好父母。長大後,在和別人交往時,也會像討好父母那樣習慣性地去討好別人。

Image Not Found
圖/Shutterstock Mama Belle and the kids。

第三類,冷落、忽視孩子的父母

家裡孩子多,處於中間位置的孩子,往往被父母忽視。比如日本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裡的主人公松子,從小被父母忽略,形成了嚴重的「討好型人格」;從小寄養在親戚家的孩子,或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孩子,心裡難免有寄人籬下和「父母不愛我」的想法;父母感情不和,家庭不和睦,遷怒於孩子,或者父母各自生悶氣、冷戰,都不理孩子,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也容易自責,覺得父母不開心,都是自己做得不好。我曾和一個這樣的孩子溝通,他說,爸爸媽媽一吵架,媽媽就抱著他哭,他就特別自責,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讓媽媽開心,實在是自己無能……

第四類,總是否定和打擊孩子自信的父母

這類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很少表揚、誇獎、肯定孩子,孩子做什麼事,總是給孩子「差評」,對孩子「挑刺」、「不滿意」。我家鄰居銘銘的媽媽就是這樣,每天聽她跟孩子說話,開口就是否定的:「你看看你這字寫得太難看了!」、「你說說你這次考試怎麼回事,比你同學少了好幾十分!」我曾跟她聊過這個問題,她說,她也是為了孩子好啊,就像給小樹修剪斜枝一樣,眼睛盯著他的缺點、不足,幫他改正,他才能挺拔端正地長成好苗子。可是,她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長期生活在被否定,尤其是被自己的父母否定的環境裡,孩子會漸漸自卑,自我價值感低,長大極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第五類,有條件給予孩子愛的父母

「你乖乖不哭,媽媽給你買玩具。」、「你做個乖孩子,爸爸媽媽才喜歡你。」、「再不聽話,就把你送人。」、「考好了,有獎勵,考不好就等著挨揍吧!」諸如此類的話給孩子傳遞的一個資訊就是,爸爸媽媽給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我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才愛我,不然,我便會被他們拋棄或者嫌棄。所以,在孩子幼小的心裡就種下了一個觀念:做什麼事情,都要爸爸媽媽高興才行。長大後他們也會認為,愛和喜歡,都是靠討好交換來的,只有討好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接納。

除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人格形成的影響作用,外部環境、童年經歷等社會因素也不容忽視。比如孩子小時候在小夥伴中被孤立過,遭受過集體冷暴力或霸凌,被最親密的朋友傷害、欺騙過,被集體嘲笑、羞辱過等,都可能在他們心裡留下陰影,對人格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Image Not Found
圖/Shutterstock A3pfamily。

有位朋友跟我說了一件發生在他小時候,卻使他至今難忘的事。故事發生在他上小學二年級時,某天他被同學漂亮的自動鉛筆所吸引,悄悄裝進自己書包拿回家。第二天同學把這件事情告訴老師,他偷了自己的鉛筆。老師嚴厲訓斥了他,他把筆掏出來還給同學的時候,同學鄙夷地大聲說:「我不跟小偷同桌!」於是,老師把他調到教室最後一排,一個人靠著牆坐。

他說,那時候,他的後面是牆,左邊是牆,右邊是過道,只有前面是同學,但他們都不扭頭和他說話,他被全班同學孤立。直到上五年級了,還有人在他身後指指點點說,他是個小偷。整個小學時期,他都是不快樂的,封閉著自己的心,鬱鬱地看著這個世界。直到後來擺脫了那種環境,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他也一直都是小心翼翼、謙卑地對每個人露出討好的笑。

可見,種種不當的教養方式以及童年創傷性經歷,讓「討好型人格」的人從小就缺乏自我價值感、自信、安全感,為了修補這些「坑洞」,長大後的他們不遺餘力地壓抑、犧牲、委屈、放低自己,去滿足別人、討好別人,以換取「補洞」需要的東西。




原文轉載:《對身體好!健康遠見——愈想討好愈被看不起,5 種父母造就「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源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原文刊載於黃志堅《為什麼我們總是 討好別人,委屈自己?》/方舟文化)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