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完美」的功課
GRWTH日報小編 2019-10-21 09:26:30

於青少年中心的公眾地方內,傳來一位媽媽由耳語不斷提高至廣播一般的聲浪。媽媽對著就讀小一的孩子說﹕「你可以把字寫得端正一些嗎?寫得很醜啊!你小時候字體工整秀麗,為何現在越寫越醜呢?你認真寫字好嗎!」媽媽起初由平靜的語氣,慢慢演變成吵耳、消極的苛責聲。孩子只能低頭無語地望著功課,把媽媽不停擦掉的功課,不斷重寫,小孩一臉無奈、淚凝滿眶,面掛上著表情,心想﹕「媽媽不停把功課擦掉,何時才能把功課完成呢?」

面對這樣的情境,可有似曾相識或習以為常的感覺?追求「完美」,是否一定最好呢? 是訓練孩子一絲不苟?還是本末倒置呢?

父母的心態

正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能打好根基、學有所成。面對每日繁重的功課,除希望幫助子女完成,更希望子女做得既正確而且字體端正,所以父母無法容讓孩子「不盡力」、「馬虎」的態度,便立刻把它擦掉,希望他們能做到滿分。功課是老師給予孩子的要求,家長確實需要教育孩子盡力完成,但歸根究底功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預習或複習課堂內容,藉此加深印象。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子女在功課上達致的要求是合乎功課本旨,還是要成為比天高的「完美尖子」呢﹖

父母應在孩子的角度切想

試想:孩子每天早上七時多便要到學校,未計算興趣班、功輔班的時間,已有8小時在學校度過,放學時已很疲倦,回到家中卻仍需面對排山倒海的功課,對孩子來說總會有吃不消的感覺,他們也只好祈求能盡快完成。但當孩子久久未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失敗、灰心、重做、再失敗、再灰心、再重做,負面情緒與父母要求便形成對立的狀態,因而導致惡性循環。結果帶來一場哭哭鬧鬧,破壞了親子關係之餘,亦未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賠了夫人又折兵!

相反,家長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一下他們每天的辛勞:在身軀疲倦下還願意完成作業,這不是值得欣賞的地方嗎﹖嘗試把目光投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而非只著眼於其不足之處,因為鼓勵及同理心的說話更能為孩子帶來動力,有助達致功課本旨。

雙贏方法

要培育健康的孩子,不單要教導他們有責任感,準時完成功課,同時也需要給予孩子玩樂的時間。孩子的功課出錯,父母當然可以糾正,但惟孩子做功課的時間有限,如果只是關於美觀的問題,父母便要平衡一下,作出取捨,調節至合理的要求。其實要提升孩子對自我要求及學習動機,家長可以幽默地作出提示:「這個字飛了上天,它會降下來嗎﹖」 又或者可以請孩子選出當中認為寫得最美觀的詞語,之後再選出可改善的一個字,從而培育孩子的自我審查及建立標準的習慣。

管教之道,實非易事。過於寬鬆,孩子便不能學會規管自己、忽視對自己的要求;相反過於嚴苛,只會破壞親子關係,造成反效果。作為家長應以正面的態度,多以孩子角度出發,自然能懂得拿揑當中的界線。

圖文轉載:家長童學 《「完美」的功課》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