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說:「你立即開始做功課吧,否則又像昨晚一樣要做到10時了。」
仔仔說:「你讓我打10分鐘機,我就開始做功課!」
媽媽說:「你還沒有開始就做功課,就要求打機啦?」
仔仔說:「你先讓我打機,我就會做了!」
子女為甚麼和我講條件?
分析1--有樣學樣?
「講條件」其實是大人世界的習慣。當別人對我們有所要求,我們會期望「等價交換」。有時候,家長放工後,會沒意識地將有關文化帶回家中,例如子女要求你給他買雪糕,你可能會說:「先看看你今天表現!如果你能按時完成功課及溫習,就可以有雪糕。」
我們以為這只是獎勵,但其實這獎勵是建基於條件之上。所以當子女長大,潛移默化地,他也學會跟你講條件。
若獎勵子女是建基於條件之上,當子女長大,潛移默化地,他也學會跟父母講條件。(圖片來源:Pexels.com)
分析2--學習 = 籌碼
另外,「講條件」是基於一方有需要、有期望,條件方能成立。如一方提出條件,而另一方根本不在乎,其實雙方根本就沒有「講條件」的機會。那為甚麼子女會與家長講條件呢?
你會想像子女跟你開出這樣的條件嗎?
「你快給我買玩具,否則我就不打機!」
當然不會,因為如果子女真的不打機,你還真是樂透了!所以其實說穿了,子女都了解家長著緊的事情,他們知道家長緊張自己的學業﹑功課,所以他知道可以用學習作為籌碼,來與家長討價還價。所以才會出現「你快給我買玩具,否則我就不做功課!」
如何避免子女講條件
建議1--注意身教
家長可避免將「講條件」的文化帶回家。我們獎勵子女是因為我們看到他努力了,我們欣賞他的努力,而且這些獎勵最好不是事先擬定的。當然,我們都曾經歷過,「我告知孩子他完成功課後的獎勵(條件),他變得很積極呢!」
但其實,子女並不是真的喜歡學習,而只是為了得到獎勵而努力,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讓大家一起學習做「無條件的家長」,給子女「無條件的愛」。
父母要學做「無條件的家長」,給子女「無條件的愛」。(圖片來源:Pexels.com)
建議2--拒做功課奴隸
子女能跟我們說條件是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死穴」,萬事只要關係到功課、學習,瞬間就觸動我們的神經。要解決這問題,我們要避免將子女學習成為自己的使命及成就而過份介入,容讓他們有選擇權及承擔後果的義務,這樣他們才學懂為自己負責任,而非為滿足我們目標,並向我們提出條件。
=====
撰文: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 艾文妮姑娘(註冊社工)
更多親職教育資訊,歡迎登入「青協家長全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