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現時香港教與學趨勢,必定是STEM(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教育。最近,港科院院長徐立之發表題為「教學、科技和數學教育與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研究,指出了一些現時香港科學和科技教育的問題:
1. STEM不普及:46%文憑試考生沒有修讀任何科學或科技相關的科目;
2. 大學收生不重視高等數學科:促使高等數學報讀人數少,僅14%修讀高等數學(即M1及M2);
3. 過份傾斜核心科目:55%受訪學校花六成課時於四個核心科目,高於教育局建議的45%至55%。
作為頂尖的學者,徐教授的見解當然有一定道理。不過,這份報告所指出的問題,是否香港忽視科學和科技教育的主因呢?
修讀STEM科目人數下降與培訓科研人才沒直接關係
舊學制的會考以文理作為分科,雖然也有商科如會計、商業等,但開設該等科目的學校並不多。香港固有重理輕文的傳統,修讀理科的學生多是成績較好的學生,而原因是不少人認為理科的出路較廣及較好(雖然筆者極不同意)。所以,很多同學選理科只以出路為目標,而未必是興趣。到了高中選科,不少學校都開放選擇權,讓學生選擇自己心儀的學科,不論文理商。撇除那些為出路選擇商科科目、對文科有興趣的學生,會選擇理科的是一班真正對這科有興趣的學生。既然他們對學科有興趣,自然投入度也會大增,學習成效也較理想。
但現在新高中是三年制,與兩年會考、兩年高考的舊學制相比,時間已少一年,選修科數量亦減少(三分之二學生只修讀兩個選修科,比會考年代一般四個選修科為少),修讀STEM科目人數下降是正常不過。而現在大學是四年制,能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接觸更廣闊的科研知識,查找中學的不足,鞏固其科研知識。
考試側重核心科目與缺乏科研人才沒必然關係
報告又指出,學校教與學側重核心科目,令高中學生未能深入探究科學知識。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其影響應不限於科學領域,而是商業及文學領域也會受影響。不過,我們會否說香港缺乏商業人才?學生對經濟、商業及金融領域是否也缺乏深入探究?似乎又很少人會這樣說。那麼,將學生不深入探究科學知識歸因於側重核心科目的話,又似乎說不過去。
事實上,有考試制度的地方,學科就會有所側重。內地高中也是三年制,也有高考,其語文、數學及外語被列為必修科,其餘地理、歷史、政治、生物、化學、物理是選修科。以上海市為例,高考總分為660,必修三科的最高分數為每科150,選修科為70。換句話說,必修三科的總分為450,佔高考總分68%,也是有所側重。但我們不會說中國欠缺科研人才,而中國近年的科研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在核心科分數佔極大比重下,內地學校也側重核心科目。所以,側重核心科是否令選讀人數少,導致科研人才缺乏,看看上海的例子便知道。
社會風氣的問題根本
筆者認為,真正令科研人才缺乏的,是香港整體社會風氣的問題。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凡事向錢看,地產、金融被認為最賺錢的行業。不少家長與學生在選科時,多數也會以前途、出路作為考慮。所以,在新高中如此開放的選科制度下,最多人修讀的就是被認為一定能有好出路、一定能「搵到食」的經濟科與企會財科。就算是修讀理科的學生,最多人夢寐以求的也是醫科、牙醫、工程等實用學科。從事科研、文化領域未必能賺錢,沒有興趣和社會支持,根本難讀下去。
事實上,大學純物理、生物、化學的收生成績,由舊學制到新學制,也是不太高的,所以學制如何改變,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改變香港事事以金錢、利益掛帥的社會風氣。不扭轉社會風氣,任學制、選科或大學收生條件如何改變,也是於事無補。
篇幅所限,筆者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開展大家有關STEM教育的討論。
吳壁堅老師
將軍澳香島中學
大學時期主修歷史,培養出海納百川的求學態度,為任教通識科建立良好的基礎。
任教通識科後,面對複雜多變的通識議題,推陳出新的教學方法,深明「學海無涯」的道理,故毅然修讀教育碩士,以收教學相長之效。
原文: 談香港科研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