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藝術
馬英九女兒策劃了一場展覽,回顧六十年水墨發展史
鳳溪第一小學 2019-08-09 10:53:36

【橙訊】(記者 秦凡洛)當傳統水墨遇上當代藝術,藝術家將如何詮釋?西九文化區主辦的「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今天開幕,或將給你一個答案。

「似重若輕」是M+視覺文化博物館推出的首個水墨藏品展,雲集包括亞洲、美國和西班牙等10個地區的42位藝術家約60件作品,嘗試用現當代藝術形式解讀「水墨」。策展人為馬英九的長女馬唯中。

參展藝術家頗具份量,包括台灣現代藝術團體「五月畫會」創立者劉國松。現場展出的《澄者自澄》創作於1965年,作品的落筆和留白之間和諧平衡,符合中國古典山水畫的重要美學原則,遠觀似乎未見特別,但走近細察,你會發現這幅作品的紙張極賦質感,因致黑色的水墨中摻雜很多波折動感的白色紋理,令整幅畫暗藏玄機。

劉國松先生與其畫作《澄者自澄》 圖:Laura Qin

劉國松解釋,這是他獨創的一種紙,因此就叫「劉國松紙」。他獨創了「抽筋剝皮皺」技法,以粗綿紙上撕下紙筋,代替傳統水墨中的飛白效果,輕柔的白色痕跡就在畫面上形成了。通過這樣的創新,賦予了中國水墨以當代藝術的氣質,又通過黑白線條的交融,將道家的陰陽觀念詮釋出來。

比田井南谷畫作《作品63-12》 圖:Laura Qin

另一位通過以特殊材質創造新穎水墨效果的日本藝術家比田井南谷,在紙上塗上樹脂,以減少其吸墨度,呈現拖筆在畫面上運行的墨跡。壓筆轉折之處,墨汁凝結的紋理尤其顯著。因而將墨跡形成的過程生動地展現出來。

徐冰作品《天書》

初看這本古色古香的線裝書,你可能還在詫異這和水墨有什麼關係,如果你嘗試仔細閱讀一下,就會發現更奇妙的地方——每個字都很像古字,但每一個我們都不認識。

是的,這是一本名為《天書》的作品,作者是徐冰。從1987年開始,徐冰參考《康熙字典》的造字規則,以正規文件所用的宋體,造了四千多個假漢字,再依照活字印刷刻字編版的步驟和編排結構,以及線裝書的裝幀,配上手工核桃木盒,耗時四年完成了共120套幾可亂真、卻無人看得懂的「古籍」。

而之所以與「水墨」相關聯,是因為水墨作為一種藝術呈現形式,它最基本的概念便是一種筆跡,筆跡可以作為一種符號傳遞藝術家要表達的內容。徐冰創作的《天書》,結合了三件對他意義非凡的事物:書籍、文字和印刷。《天書》從文字體系、只是生產和傳播的角度,反應了當時中國的社會體制和文化脈絡。

M+水墨策展人馬唯中介紹展品 圖:Laura Qin

而這也正切合本次展覽的基調和第一個主題——「字跡、符號、筆畫」。策展人馬唯中試圖向觀者傳遞水墨作為符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探究藝術家如何透過叛離、重新詮釋與創造,從事書寫或塗繪點和線,直接或間接地與書法及繪畫對話。馬唯中是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的長女,自2013年加入西九文化區任職策展人。

是次展覽其餘兩個部分是「山水的念頭」和「物·外」,前者側重在山水和它所啟發當代藝術的表達,後者則注重探討藝術家研究墨、水、紙的物質性,進而追求精神性,創作出富於想象力和詩意的作品。

該展覽的三個維度層層深入,將你帶入一個不同凡響的水墨新世界。

M+行政總監華安雅(右)、策展人馬唯中(左)與到場的五位藝術家 圖:Laura Qin

M+水墨藏品展「似重若輕」

展期:2017年10月13日至2018年1月14日

時間:11am-6pm 星期三至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西九文化區M+展亭

免費入場 

原文: 馬英九女兒策劃了一場展覽,回顧六十年水墨發展史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