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生活
【創意教育】烏干達另類「的士」唔係叫Taxi 答案已列《牛津》詞典
東非「師」語 2021-05-28 18:12:15

電召出租車到了。我走到車前跟年逾四十的司機Jeremy打招呼後,提起右腿跨坐在他背後的固定座位上,雙腳踏穩在腳踏板。雙手往哪裏抓呢?後座沒有裝上把手或手帶啊!

如果司機是
90年代經典香港電影《天若有情》中劉德華飾演的「華Dee」,我會二話不說的像吳倩蓮那樣,緊緊的抱著他的腰,挨在他背上。即使電單車頭盔欠奉,也會與他騎著這輛陳舊不堪的二手「皮包鐵」,在烏干達凹凸不平、滾滾紅塵的路上風馳電掣。



烏干達的boda boda司機幾乎全是男性。(網上圖片)

 

有別於我的自駕美國同工,出租電單車是我在烏干達生活唯一可用的公共交通工具,本地人稱「boda boda」。此詞源自東非方言,音近英語的border to border,始於六、七十年代跨越肯亞、烏干達邊境哨所之間的運輸工具,主要運送糧食和日用品。在2017年更被收錄在《牛津高階英語詞典 》第九版 (見下圖),意為「一種客貨兩載的電單車或自行車,通常用作出租車。」 

 

boda boda」一詞收錄在2017年《牛津高階英語詞典 》第九版。(網上圖片)

Jeremy,電單車推動時,我可以扶著哪穩定自己呢?」

 

「這個嘛……妳可以用後貨架。」

 

我轉頭往車尾看,見到後座有一個約半尺長,鐵鏽剝落的鐵架。於是,我反手握著這車尾架,示意司機啟程到市集買菜。

 

Boda boda在坎坷不平的道路奔馳,劇烈地上下跳動,左右搖晃,簡直像跳搖擺舞一樣。坐在後座的我也被顛得像兔子似的一蹦一蹦的。 加上一夜暴雨,路面的凹陷積滿泥濘。當車輛行經水坑時,因著水坑深度、車輛大小、時速快慢等差異,瞬間濺起的泥水潑濕了我身子,從上衣到鞋子,無一倖免。


 (圖上、下)每次下雨後,路面凹凸不平的坑積滿泥濘。(網上圖片)


說實話,誰會享受這樣的行車體驗?我的本地朋友提起乘坐
boda boda總是搖頭嘆息。意外頻生外,政府長期疏於管理,boda boda存在許多問題。例如行車路線沒有標準車費,一籃子因素影響車資,如司機的心情、天氣狀況,以及乘客出行時間、衣著、口音、出行緊迫感和議價技巧等等。

 


boda boda超載是平常事(網上圖片)


還好,我的機構為我們預備了一份boda boda司機的名單,他們均是可靠安全。文中開端的Jeffrey便是其中一位,也成為我的「御用」boda boda。跟Jeffrey建立了生意關係後,車費定了外,有時更可以找他幫忙到鎮上辦貨,然後送到學校。在下雨天不宜出行時,猶為便利。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