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爆發肯定是人類歷史上其中一個嚴峻危機,以受影響地域之廣及人口之多而言,更屬史無前例!諷刺的是,因為包括停工、停航等的人類活動大幅減少,不同現象、數據均顯示地球其他物種以至自然環境,反而得到喘息的空間,甚至連大氣層都變得「潔淨」。
近年來,世界各地新興傳染病出現得愈趨頻繁,比如H7N9禽流感、伊波拉、中東呼吸綜合症等等。這些新發傳染病都有一個特點:它們都和動物有關。聯合國環境署在2016年發表的報告已指出人畜共通病(zoonoses)佔人類所有傳染病的60%,同時佔突發性傳染病的 75% 。
而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與當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同樣叫大眾關注中國野生動物的交易行為。2017年中國野生動物交易和消費產業的產值當時為5,200億元人民幣,不過在這龐大經濟數字和利益的背後,卻換來相信具藥用價值的穿山甲面臨滅絶威脅的生態代價。以新型肺炎來說,動物被關在擁擠狹促的籠子裏,不同動物的籠子又層疊在一起,加上市場環境惡劣,導致自然狀況下原本少有接觸的物種互相感染。而為防止疫情蔓延,中國政府已暫時禁止野生動物買賣。
城市化、環境破壞、氣候變化等因素正在改變人類與動物之間互存互動的方式,在不久的將來這定必成為一個更攸關的議題。根據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專家本敦教授(Prof. Tim Benton)的說法:「流行病將成為人類未來的一部分。」
不管是貪圖「山珍海味」傳統迷信上的療效或是身份象徵,還是過於圈養家禽家畜(禽流感和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對人類而言,牠們均暗藏極高風險。所以,要從源頭去預防一些新發傳染病其實很簡單,就是遠離並杜絕野生動物消費。畢竟,目前人類只記錄了10%的病原體,動物疾病給世界帶來的影響一直沒有消除。
來自專門推廣非動物性食品的非營利組織Good Food Institute的美國生物學博士施佩希特(Liz Specht)也撰文表示,新型肺炎「警示」大眾的飲食習慣應該朝更健康的植物性飲食的方向。非宰殺性食用肉已經離我們的餐桌愈來愈近,無論是正在普及的植物肉,或是不少食物創科公司也嘗試在實驗室裏「培養」出人造肉「cell-based meat」,目標是消除當現時因生產食用肉而帶來殘忍且沉重的環境和經濟代價。
資料來源:
1. 聯合國環境署2016 前沿報告 全球環境的新興問題
2. “Wildlife, Exotic Pets, and Emerging Zoonoses”
====
想了解更多關於素食及環保的資訊,可以瀏覽Green Monday網頁或專頁:
點擊Green Monday 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