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M+ 夏令營每年均吸引過百位來自不同背景的香港高中生參加。參加者在為期四天的夏令營中,由幾位來自視覺藝術、建築、電影和設計等不同創意領域的本地導師帶領,一同參與創新工作坊和活動,從中發揮創意並體驗藝術。
雖然夏令營的成果(暫時)未在M+博物館的展出,但你仍可率先在M+故事中看到一些精選內容,了解八項可在家中實驗的藝術活動。
1. 自製顏料

以自然繪畫大自然。
夏令營參加者捨棄現成顏料,學習如何使用天然材料製作顏料。
導師冼朗兒是視覺藝術家及畫家,她吩咐學員深入營地,尋找他們能想到的天然物料。學員將花朵、樹葉、泥塵,甚至從咖啡店找來的咖啡渣等物料帶回來,然後把這些物料碾碎、混合,繼而用來作勾畫及描繪營地的景色。導師藉此鼓勵參加者反思他們與大自然的關係。
2. 解構日常物品

解構後的杯麵揭露出其色彩豐富和饒富趣味的視覺設計元素。
日常用品往往設計巧妙,經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組合而成。專門教授視覺傳達的導師郭斯恆教導夏令營參加者如何解構及拆解日常用品,如一雙鞋子或一個即食杯麵。從這個遭解構的杯麵,你可以清楚看到其包裝設計,以及其食材有趣的設計元素。

攪拌機微型遊樂場,讓迷你紙板人偶樂在其中。
在另一個工作坊,建築師朱里奧邀請學員拆開電話、風筒和攪拌機等家庭電器。接着,參加者使用已解構的部件創作一個虛構的微型「遊樂場」,為看起來很平凡的物品重構語境,使它們變得有趣、富玩味。
3. 自家製道具抗議

這把「警告!」雨傘是抗議行人在雨天時打傘弄濕他人的工具。
抗議可以是影響深遠的重要行動,但亦可以是趣味、創意兼備的手法,用以對抗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不公義事件。視覺藝術家伍啟豪邀請夏令營參加者思索在日常生活中想改變的事情,然後到西貢選購材料,創作小型抗議活動。
其中一位學員使用一把帶有尖角及警告信息的雨傘,象徵他對那些在街上拿着雨傘碰撞他人的人的無奈。

將呼出的空氣轉化成清新氧氣,抗議二手煙。
另一位想抗議二手煙的學員,創作了一件將呼吸喉管連接至頭頂盆栽的奇妙裝置。這個裝置讓植物吸取穿戴者呼吸時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將之轉化為氧氣,從而釋放潔淨空氣到周遭的環境中。
4. 走進社區寫生

一位西貢居民正被繪畫中,笑得非常燦爛。
視覺藝術家導師飛天豬熱衷於本土商店及社群,她把握營地的地理優勢,帶領學員走進西貢市中心,繪畫當地的人和店鋪風貌。
繪畫人像畫時,學員不得不與作畫對象直接溝通;而在繪畫店鋪風貌時,學員不但需要繪畫有關店鋪,還要與店主洽商,確保店主同意他們坐在店外作畫。藉着與街坊交談,學員更容易打破隔膜,融入西貢社區,並在畫作中注入前所未有的人情味。
5. 將烤雞變成陶藝品

一個將用來烤雞的陶塑頭像。
傳統上,「乞兒雞」是以陶土包裹釀滿餡料的雞隻,再拿去烤製而成的,是一道香港流行的佳餚。導師黃美嫻是陶瓷藝術家,她將這道名菜的概念延伸,引導學員將陶土塑造成不同形狀,在炮製美食之餘創作藝術品。

可惜必須破壞陶製品,才能吃到烹調好的雞腿。
學員們將陶土塑造成小型頭像雕塑、巨型昆蟲和迷你怪獸,證明玩食物不一定是壞事。
6. 用棕櫚葉製作面具

學員們設計的面具各具特色,展現他們各有不同的個性。
戴面具可被視作隱藏自己或假裝成別人的舉動,但也可以是探索和展露自我身分的方法。
導師陳百堅自稱「藝術勞動者」,專門搜羅和分享人物故事。他向夏令營參加者作自我介紹時,便是戴着面具。 (「他想把你弄糊塗!」其中一位學員這樣形容陳百堅。)陳百堅邀請學員根據個人經歷創作角色,然後用棕櫚葉製作可以表達角色個性的面具。

組員們包圍着導師陳百堅。
接着,學員分別戴上自己創作的面具進行角色扮演,演活他們各自的個性,從中認識到守護和訴說自身故事的重要性。
7. 創作一個能刻劃周遭環境的聲音景觀

學員們使用各種物料,如枯乾的棕櫚葉和紙張等,創作聲音景觀。
試把「聲音景觀」想像為一片平常看到的風景,然而在這片風景中不見一草一木、大小道路或高低起伏的建築,只能聽到風吹葉搖發出的聲音、鼎沸的車聲或急促的腳步聲。
致力於聲音、藝術和文化教育的團隊「聲音掏腰包」,邀請夏令營參加者使用聲音重現夏令營的各種情境。以其中一個聲音景觀為例,參加者利用乾葉、紙張和石頭的摩擦聲,重現在海濱漫步的經驗。
8. 一邊製作聲音景觀,一邊學習成為擬音師

一群學員正使用空乳酪膠杯和塑膠「尖叫雞」製作簡單音效。
「擬音」是指重現日常音效,如腳步聲、門戶的吱吱聲或玻璃破碎聲等,並將這些音效在後期製作階段加入電影中,為場景增添真實感。這些音效通常由各式道具構成,例如用一雙手套可以模仿鳥兒撲翼的聲音,兩個椰殼互擊則可發出有如馬蹄踏地的聲音。
電影導演及導師黃瑋納先向學員介紹「擬聲」的藝術,然後邀請學員親身嘗試擔任擬音師的滋味。導師在播完數段除去聲音的電影片段後,要求學員在營地周圍尋找現成材料,為這些片段配上自家製音效。
9. 同場加映:以塑膠「尖叫雞」作鬧鐘

相片中一群學員面向鏡頭微笑。群組中央的一位學員,舉起手中的塑膠「尖叫雞」迎向鏡頭。
厭倦了手機中一式一樣的沉悶鬧鐘聲?立即仿效M+夏令營的習俗,以塑膠「尖叫雞」響亮的叫聲取代吧! 雖然塑膠「尖叫雞」並非夏令營中任何一個工作坊的部分,但自第一屆M+夏令營以來,它就成為夏令營的吉祥物,用以標示各項活動、工作坊及簡報的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