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生活
港大研究:室內通風差 病毒傳9.5米 1.5米防疫距離失效
GRWTH日報小編 2020-07-16 14:10:36

本港爆發第三波新冠疫情,涉及食肆、街市、的士等,港大研究發現,空氣不流通環境下,新冠病毒可能發生「機會性空氣傳播」(Opportunistic Airborne),病毒可超出一般飛沫傳播的1.5米範圍,傳播至9.5米距離。有關情况曾在內地巴士發生,研究顯示室內通風量每人每秒8公升才較安全,倘若通風量低於3公升,1.5米防飛沫的安全距離無效,「相當於零距離」,戴口罩可有效防護空氣傳播。



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表示,新冠病毒已知傳播途。(明報)


現時本港未有法例規定室內通風量,環保署有為通風量達每人每秒8.5公升,以及符合其他指標的樓宇發出認證,全港只有約4%樓宇獲認證。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認為,政府應趁今次疫情,重新檢討需否立法強制私人大廈參與計劃,保障市民健康。


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及團隊,與廣州疾控中心、湖南疾控中心、東南大學和中山大學等合作,研究3宗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個案。其中一宗是廣州今年1月3個不相識家庭在同一餐廳用膳,其中一枱患者除將病毒傳染同枱4人,還傳染旁邊兩枱5名食客,最遠傳播至4.6米。團隊其後返回餐廳測試,發現食肆通風量只有每人每秒0.75至1.02公升,低於國際標準的每人每秒5公升。


另一宗是湖南搭巴士和小巴的患者,第一程巴士將病毒傳染7人,第二程小巴傳染2人,被傳染者中有人距離患者9.5米,兩輛車通風量分別為每人每秒1.7公升和3.2公升。


鑽石公主號經驗8公升通風量較安全

團隊研究鑽石公主號爆發,發現2月5日、所有乘客返回各自房間內隔離之後,除同房已有人染疫的個案,沒有再發生其他傳染,郵輪船艙通風量要求是每人每秒8公升,顯示即使是使用中央空調系統,只要通風量達到每人每秒8公升,都不會發生遠距離空氣傳播。



李玉國認為,研究顯示當室內通風量低於每人每秒3公升,有可能導致新冠病毒透過遠距離空氣傳播,即使兩人相隔1.5米,傳播效果仍等同零距離一樣;據鑽石公主號經驗,估計通風量達每人每秒8至10公升,可將遠距離空氣傳播的感染風險減至較低,但不確定通風量每人每秒3至8公升時,能否發生遠距離空氣傳播。他建議市民不要到通風不好的食肆用膳,可改為買外賣。


約4%私樓通風量8.5公升

本港並無立法強制私人樓宇須符合環保署的室內空氣質素指標,環保署自2003年起推行自願參與的「辦公室及公眾場所室內空氣質素檢定計劃」,獲認證樓宇等於符合世衛發布的指引,至今約1870幢私人樓宇達到「良好級」及標準更高的「卓越級」,佔全港4.4萬幢私人樓宇約4%;根據環保署制訂的《辦公室及公眾場所室內空氣質素檢定計劃指南》,辦公室的可接受室內空氣質素的通風率為每人每秒8.5公升,商場為4.6公升。


======

原文轉載:明報《港大研究:室內通風差 病毒傳9.5米 通風量低於每人每秒3公升 1.5米防疫距離失效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