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like家庭學堂 — 成績好 = 乜都好?
講員:周婕群女士
「成績好 = 乜都好?!」是現代家長心中的迷思! 今天的社會强調「赢在起跑線」,作為父母很多時候不知不覺墮入「孩子不能輸」的想法,認為孩子學得愈多愈深愈好,因此孩子放學後,每天都要周旋在興趣班和補習班中。有見及此,我們昨晚請來三個孩子的媽媽──周婕群(Katy),為我們分享這個課題。
講員明白在香港這個講求競爭和比較的社會中,家長好希望能為自己和孩子定位,所以一開始就抛出了三個問題鼓勵大家想一想:
你想孩子十年後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學業以外,他們的品格和夢想是什麼?
他們有什麼生活和社交技能?
面對三個性格不同、興趣與強項有異,連學習速度都不一樣的孩子,Katy不時反思以上三個問題,並概括了以下兩個重點﹕
(一) 要先了解孩子的優勢﹕拒絕比較並多接纳和欣賞,在教養路上因應孩子不同階段調適出合宜的教育方法。
Katy分享大孖喜歡閱讀、語文能力較強;細孖則創意滿分,溫柔有愛心;細女則獨立,很懂得照顧自己及別人。她與丈夫明白到不同性格的孩子入讀不同的學校更為適切,今天看見兄弟二人在兩所小學有不同的成長和享受學習,心裏感恩當初做對了決定。
(二) 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潛能﹕啟發孩子需要有策略,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對事物的興趣各有不同,要多觀察投其所好激發學習。
Katy舉例細孖早前畫了一幅全家福,畫中各人臉上的顏色红橙黄綠紫都不一樣,她感到好笑但同時稱讚兒子滿有創意。有時大人會被既有的框框局限了創意,甚至不能接受「綠面人像」而要孩子改正,但在無傷大雅的環境下給予發揮創意的空間,絕對有助孩子建立自信。
講員明白在香港社會追求成績是無可避免,但家長千萬不能忘記培育孩子的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作父母亦要調校自己的心態,明白讀書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作父母的不是推動孩子不斷競爭,而是引發他們創造和追尋夢想,幫助孩子找出人生的意義。
最後,講員以《聖經》哥林多前書 13:13共勉﹕「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信:相信上帝賜下兒女必有祝福,家長盡力後,應該完全交託上帝,相信祂會帶領與成就。
望:父母的力量來自於對子女永不消滅的盼望。
愛:是生命最高的價值,是力量的來源。
=====
「至Like家庭學堂」是「家庭發展基金」、「 YMCA康怡會所」、「播道會康泉堂」合作的家庭事工項目。由2018年起,每月有一個星期四晚上,我們會邀請不同範疇的專家,分享爸媽們關心的題目,包括正向管教、親子溝通、品格建立、信念傳承等。希望透過實用的分享,讓每天忙碌照顧家庭的父母可以透透氣、鬆一鬆!!
無論你的孩子是什麼年齡,都好歡迎你來,讓我們為你加加油! 打打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