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
下載APP
親子
[GRWTH閱讀] 從繪本中學會安靜
突破機構 Breakthrough 2020-05-13 11:05:01

小孩子就是要上學!不准偏食。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許說謊。愈向孩子講道理,孩子卻愈不聽話?不用急躁,何不先與孩子坐下來翻開繪本讀一讀?《繪本裏的45堂品格課》本書每一篇文章會把一種繪本與一種父母可讀的書一併對讀,既讓孩子從繪本中學道理,也讓爸媽可以有裝備自己的材料。


小耳朵勝過大耳朵

沉甸甸的書本,在手上搖一搖,就會將封面內嵌的沙沙聲送進主角小咚咚的大耳朵。小咚咚的爸爸是環境生態錄音師,媽媽是聲音藝術家,父母的職業都與聲音有關,自然會將種種聲音介紹給小咚咚。小咚咚跟着爸媽聽「音景」,也跟小讀者分享他聽到的聲音世界。


隨書附上的光碟曲目,帶我們走進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聽早晨的鳥鳴聲,又到馬來西亞神山聽夜間的蟲鳴,還可以去高雄藤枝森林遊樂區細聽蟋蟀、蟬和樹蛙的叫聲。每一頁畫面,都將小孩子帶進一個聲音的新世界。對啊!散步中的小朋友常常會問:「那是什麼聲音?」那可能是樹上的蟲鳴、遠方的打樁聲、商場冷氣的低音震動;但更多時候,是爸媽都說不出來的聲音,小人兒的小小耳朵,可是比我們的大耳朵更靈敏。


小咚咚帶我們走進音樂家和藝術家把玩聲音的世界,凱吉(John Cage)以《4分33秒》這首完全靜默的曲子顛覆了聽眾的期望,目的就是要他們聆聽四周出現的「音樂」。


安靜下來,我們聽到什麼聲音?小朋友聽到的是時鐘滴答、窗外車聲、家貓走動時隱隱的腳步聲。大人呢?當我們安靜下來,最吵鬧的,往往是心裏如潮水的迴響:那個人跟你嘮叨過什麼,那件事怎麼挑起你的怒氣,那計劃如何可以如你所願⋯⋯如果可以選擇,你或許寧願聽手機的流行曲,或是WhatsApp的留言,甚至是隨便那個網台的聒噪。


孩子書:《大耳朵,下聲音》

作者:洪金禪

出版社/年份: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

 

聆聽自己的聲音

原來,最「難聽」的,是內心的聲音。


正如封底譚沛泉導師所說,歸心祈禱就是「單單坐下來,安靜、呼吸,放下言語、思維⋯⋯」連續四十天,每天四十分鐘,張開你的耳朵,聽聽內心聲音,默觀上帝的作為;不匆忙、不行動;聽、靜、禱。如果你能夠堅持下去,就會發現,這份安靜會像漣漪,漫延到生活的其他部分,讓你聽到更多別人的內心聲音,聽到自己的內在對話,也聽到上帝怎樣與你同行。

 

聽孩子的聲音

作為父母,我們與孩子相處,也常常充滿聲音的吧。除了說話,還有小孩的笑聲和哭聲,偶然,少不免有父母的責罵聲。晚上,大概也有向孩子說故事的說書聲、禱告聲。當我們在忙着談電話、看電視新聞時,或者也會吩咐小朋友好好安靜。不過,父母有多久沒試過,與孩子一起安靜?記得孩子初生時,你凝視着小生命的那份悸動嗎?你記得單單看着粉嫰的小手時,一切聲音都彷彿退去的一瞬嗎?


我們有時間與小孩坐下來、安靜下來,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說,只是看着對方,直至看出對方瞳仁裏的自己,直至看出他臉上的笑意嗎?忙得頭昏腦脹之後,孩子終於睡着了,我們會選擇忙於聽更多的聲音,將手機屏滑得更快,在社交羣組繼續留言留讚,還是讓自己回歸到造物主面前,好好安靜一下,觸摸自己的內心,也探索賜生命的主有什麼旨意?當媽媽的,少不免嘮嘮叨叨,下次「發功」之前,會叫自己先靜一靜,觀看小孩在做什麼,有沒有可能聽到孩子的聲音,然後才決定說不說、怎樣說嗎?


如果我們能發掘這些空間,讓自己和家人從四周的聲音中退下來,重新學習安靜、學習聆聽。最後找到的,可能是我們意想不到的聲音。


爸媽書:《歸心祈禱的操練:與上帝親密同行40 天》

作者/譯者:大衞.邁思勒(J. David Muyskens)/ 陳羣英

出版社/年份:基道(2010)


========

節錄自《繪本裏的45堂品格課》

作者:李雋

出版:突破出版社




打開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