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6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Mischel)進行了一項關於延遲享樂的實驗,而又因為實驗中使用棉花糖而被稱之為「棉花糖實驗」。
糖果當前難敵誘惑
實驗的設計相當精妙,先邀請4至6歲的小朋友為實驗對象,讓他們坐在一張只放有棉花糖的檯前,然後實驗人員告知他們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但若他們能耐心等待,待實驗人員在15分鐘後回來才吃的話,便可獲得多一粒棉花糖作為獎勵。
而最後600多名小朋友中,只有少部分直接把棉花糖吃掉,而只有1/3成功熬過15分鐘,獲得獎勵;換言之,不少小朋友經驗肉與靈的掙扎後,儘管他們嘗試過,但最終難敵誘惑。
當中有趣的是,報告中寫道這些獲獎勵的小朋友在等待時,有人別過頭去、有人捂著臉、有人踢打桌子,畫面相當可愛。而近來有不少人再次進行此實驗,令小朋友苦等的畫面能夠重現在影像之中。
實驗之後,1990年,Mischel再對跟進此實驗之對象,發現能夠延遲享樂的小朋友都獲得相對較高的SAT成績。
此後,有社會學家更仔細的分析此論,並提出家庭因素才是影響兒童能否延遲享樂的主因。不過,在此棉花糖先生想討論的,是棉花糖與理財之間的關係。
棉花糖與理財
首先,我們先回歸到實驗之時,從上述小朋友對棉花糖的反應而言,其實他們其非不願意抗拒其引誘,而是方法做錯了。從片段中可見,有些失敗的小朋友在苦苦等待之時,他們儘管內心不斷掙扎,但眼睛依然牢牢地盯著獵物,之後更是把棉花糖拿起,用指尖感受著它的柔軟,然後便摳下一點點,嚐一嚐甜頭,最後吃掉整顆棉花糖。
整個片段使人想起電影《魔戒》。當魔戒展現於人前時,人們對其注視、走近、戴上的過程。然而,實驗、電影、人生也是一體。現實中,錢其實也如魔戒一樣令人心心念念。
由此,成功延遲享樂的小朋友「別頭、捂臉」等「眼不見為淨」的妙法(魔戒中亦然)其實值得我們效法。
